熱門搜尋:

【創科獻港力】港科大新招抑藻繁殖解紅潮 同步滅除有害微生物 為水質調控提供更環保經濟方案

2025-10-05 04:24:13 香港
●楊經倫(右)於國際發明展介紹有關技術。受訪者供圖
●圖左:水體未有採用技術,當中魚類在3天內100%死亡。圖右:採用技術後死亡率則降至2%。受訪者供圖
●與傳統劑型的性能對比,單次投放該產品有效時間超過液體或粉末製劑30倍至60倍。受訪者供圖

水質管理關乎人類生存與生態平衡維繫,對生態保護、社會經濟活動及健康等均有重大影響。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楊經倫團隊,成功研發出突破性無機基質製備方法,通過精準定量投加可溶性亞氯酸鈉,高效且安全地調控水體藻類生長。他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介紹,該技術採用具備控釋效應的多功能殺藻殺菌輸送平台,有效管理水中微藻及病原體,不僅彌補現有技術缺陷,解決藻華或紅潮反覆爆發難題,更能同步抑制藻類繁殖並滅除有害微生物,為水質調控提供更環保、更經濟的解決方案。●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

所謂藻華(algal bloom),是氮或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水生系統並導致藻類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繁殖,這會快速消耗大量氧氣,造成許多水生動物窒息死亡,動物殘骸在腐爛過程中又會造成二次污染,嚴重影響生態系統。由於藻類色素、藻華較多時候會令水體變成紅色或褐色,因而也稱作紅潮。

傳統調節含重金屬抗生素

事實上,包括藻華在內的水質波動問題,長期困擾國家水產養殖業發展,但傳統水質調節產品,不單時效短暫,且多含重金屬與抗生素,這些物質易在水產品中積累,經食物鏈進入人體後,將造成嚴重健康風險,故在持續調控水質時,也要對活性成分進行悉心篩選,確保安全。

為此,楊經倫團隊研發出新型的無機基質製備技術並應用於殺藻產品。有別於一般以非環保單一化學材料所製、缺乏長效控釋特性的同類產品,團隊透過精準調控合成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及反應速度等參數,將殺藻材料結構強度提升82%,令其更加緊密穩定,而在單次投放後,有效持續時間較傳統液體或粉末製劑更大幅延長30倍至60倍,加上整個製備過程無需加溫加壓,達到零廢液、零廢氣排放的目標。

楊經倫透露,目前美國亦有團隊開展同類研究,「但其技術仍局限於實驗室階段,存在結構強度不足、生產工藝繁複等技術瓶頸。更關鍵的是,美方採用的細菌殺藻技術潛藏環境風險隱患,且作用效果波動較大。」他的團隊所研發的多功能輸送平台技術,有長期持續效應,通過同步消除有害微生物與藻類來提升水質,且完全不含重金屬與抗生素成分。成果已取得美國專利認證,並榮獲2025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等多項國際殊榮。

湖北養殖場試用 成魚死亡率減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模擬水產養殖環境進行系統化的劑量調試,並與內地多家領先養殖企業合作開展實地測試。楊經倫透露,目前與水務署合作,應用此技術於部分海水配水庫,作除臭及藻類控制,技術已於湖北部分水產養殖場應用。實測結果顯示,使用前的成魚(羅非魚)的三日死亡率高達100%,使用該技術後水體中氨氮濃度與細菌數量顯著下降,死亡率大幅降低至2%。更為突出的是,該技術能維持15天內持續滅菌率穩定在91%以上,使水體保持清澈透明,從根本上解決了藻華反覆發作的難題,實現了抑制藻類繁殖與滅除有害微生物的雙重功效,在環境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均獲業界認可。

同時,該技術採用模組化設計,可根據不同水體規模實現彈性成本控制,少於100立方米容積的小型水體,如家庭魚缸、社區景觀水池,可採用即用型凝膠塊設計,結合造景集成水凝膠的產品模式,在確保淨水效果的同時兼顧美觀性。對容積超過100立方米的中大型水體,如水庫、工業循環水系統則可提供定製化服務,可根據實際應用場景、水面面積及技術參數要求,精準調節產品規格、孔徑尺寸及活性成分配比,以最優化的用量實現最佳處理效果。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