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教育局昨日公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以配合最新施政報告強調加強歷史教育與愛國主議教育的方向。多名教育界和政界代表都表示支持,認為新課程可讓學生更全面均衡認識國家歷史發展,並能從近現代世界發展的互動脈絡中,了解到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角色、作用和貢獻。在課程內容方面,中史科亦從以往側重政治史,加入更多文化科技元素,使青年一代認識國家歷史內涵更為豐富多元,而近代史部分更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等內容,有助學生從中更深入認識國家當代發展,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與世界視野。●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愛國主義教育小組組長李慧琼表示,香港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教育是強力支撐,認為是次課程優化不僅有助學生認識國家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脈絡,更可清晰地看到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地位和貢獻,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念、傳承優秀中華文化,並拓寬世界觀,值得支持和肯定。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表示,以往高中中史科偏重政治史,學生需熟記歷朝政治措施,內容較枯燥,影響選修意願,而新課程框架重新統整各歷史時期學習重點,有助學生融會貫通,當中近代史部分更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讓學生了解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等史事始末與意義,乃至分析中國共產黨在內戰勝利的原因與意義,有助學生從近代史更深入認識建黨、抗戰及建國歷程。
他建議,高中中史科課程落實上可在不同課題中加入「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元素,讓學生了解香港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培養「溫情與敬意」的家國情懷。
在歷史科方面,朱國強認為其新增單元「中國與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及成為國際重要成員的歷程」具有重要意義,可讓學生從世界變局中,解讀中國發展的歷程。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表示,是次課程優化可做到古今並重,精簡減負,當中中史科讓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古今多領域發展,歷史科加強世界史與國家史關聯,宏觀建立學生對近現代發展的認知。兩科均精簡內容,減輕考試壓力,同時培育學生國民意識、國家觀念及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應予支持。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李伊瑩觀察到,以中史科為例,課程涵蓋的歷史時期顯著擴展:「舊課程從西周封建講至2000年左右,新課程則從夏、商、周文明起源開始,延伸至2012年後的新時代內容。」課程取向也由過去側重政治史,改為強化各朝代文化科技等歷史元素,並增加民族交融等課題,從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時代,讓學生認識民族不同的發展,認為這些補充使中史內涵更豐富多元,有助學生建立更立體的歷史認知。
對學生能力要求更清晰明確
李伊瑩特別提到,新課程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亦更清晰明確:「課程明確區分哪些課題僅需概括性認識,哪些需要進階理解或高階思維。這種分級設計讓學生能更有效調整學習步調,減輕不必要的壓力。」
她進一步說明,透過刪減與精簡部分內容,如義和團運動等課題的簡化,在豐富課程學習內涵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的學習壓力不致過重。她亦指,新增課題意味教師需要更新相應知識,簡化課題則可讓部分課時被釋放,如何安排適切學習活動和教師培訓等,是學校可積極規劃的方向。
香港教育評議會會長、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強調,中史與歷史科是培養學生國家認同與民族責任感的重要載體,更是香港教育在「一國兩制」下的重要使命。
突出港回歸後融入國家發展重要性
他認為,是次課程優化方向清晰,內容以國家為主體,強調社會主義發展歷程、國家與香港關係,並突出回歸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因此,要讓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多元一體」的國家格局,掌握基本史實和古今發展脈絡,在歷史學習中建立切身感與責任感,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與世界視野,實現歷史教育「提質提量」的目標。
他希望是次課程優化能達到四個目標:首要是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科教學質量與普及度;二是強化師生國家觀念培育;三是以教學專業發展為本,不僅僅是出題考核,更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科目的性質與學校條件,而非一廂情願追求深度;四是建立博愛的新世界觀,讓歷史教育成為塑造新世代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