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大佺
吹火筒,是鄉下農村的助燃器,也是農家廚房必備的工具。
故鄉洪雅,吹火筒由不到兩尺的慈竹筒製成,通常保留三個竹節,前2個竹節打通,第3個竹節鑿一個圓圓的小孔。第1個竹節用於吹氣,裏裏外外刮得溜光,第3個竹節用於出氣,竹節下面削成微微的尖嘴,既好看,又便於把氣柱攏成一條線。
彼時的農家。燒柴做飯用的都是土灶, 灶膛裏的柴火,有樹枝、竹丫、稻草、灌木,這些柴禾有乾透了的,也有半乾半濕的。農家不會用那麼多乾透的柴火,使用時一般是乾透的柴火兼搭着半乾半濕。柴火在灶膛裏燃着燃着,忽然就熄了,而鍋裏的米飯或蔬菜正需要旺火呢,這時候就趕緊拿出吹火筒對着灶膛裏的火星使勁一吹,柴火又燃燒起來。
兒時的清晨,炊煙像一條柔軟的綢帶,從青瓦屋頂裊裊升起。灶膛口,母親坐在凳子上,身體前傾,左手拿着吹火筒,右手按住灶門,嘴唇貼近竹筒,「呼呼」幾聲,暗紅的火苗猛地一閃,柴禾立即「劈啪」作響,隨即吐出金黃的火舌,映得母親兩腮通紅。我蹲在灶孔門旁,看火苗、看母親,也看吹火筒。覺得這個吹火筒很神秘,於是偷偷伸手去摸,卻被母親用手輕輕拍開:「別鬧,火要熄了。」
母親愈是不讓我玩吹火筒,我愈是覺得那是一件神奇的東西,覺得吹火筒裏一定藏着風、藏着火,只要一拿起,就能成掌風掌火的人,要不,為什麼用嘴輕輕一吹,風兒火兒就能從尖嘴處出來,把奄奄一息的火星救活呢?我也想當掌管風火的人,於是趁着母親外出割豬草,家裏沒人的時候,拿出吹火筒仔細地翻看,看到尖嘴處的洞那麼微小,我突發奇想,這個出氣洞那麼小,如果大一點,是不是吹出的氣、吹出的風、吹燃的火,就會更大呢?我決定幫幫媽媽,於是找來一把小刀片,將小洞慢慢削大,做好後我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將吹火筒放回原處。沒有告之。不料晚上母親使用吹火筒時,使勁一吹,卻吹不出氣來了。再一看,出氣的洞口被削大了,忙問誰幹的?我嚇得躲在屋角,不敢吱聲。
吹火筒不僅是助燃器,還是我們的玩具。沒人在家時,我和小夥伴們將吹火筒帶出家裏,把尖嘴對着天空,可以「發射」看不見的炮彈;把尖嘴平端在手裏,能吹出「嗚嗚」的號角。有一次,二姐惹我生氣了,做飯時趁她不注意,我用木炭將吹火的地方畫個圈,灶膛裏柴火熄後,二姐要我將柴火吹燃。我說肚子疼,要上廁所。二姐只好自己去拿起吹火筒吹火。吃飯的時候,大家發現二姐的嘴唇周圍有一個黑圈,像長出了鬍子一樣,於是哈哈大笑起來。
隨着電磁爐、電飯煲、液化氣、天然氣走進鄉村,吹火筒和蓑衣、斗笠、木犁一樣,逐漸成為鄉村的歷史,但文化價值也逐漸體現出來。2021年,吹火筒作為傳統農具代表,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漢典網站將吹火筒定義為「吹火助燃筒狀工具」。
吹火筒,一個時代的記憶。它吹燃生活的希望,吹出童年的快樂,也吹燃一個遊子的鄉愁。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