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化解碼】敦煌壁畫中的多元文化交流

2025-10-04 04:03:00 副刊
●莫高窟第45窟《千佛圖》 作者供圖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不僅是單純的宗教藝術作品,也是多元文明對話的歷史見證。敦煌位於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不同的文化、宗教與藝術風格在這裏匯聚交流,所以它的壁畫風格也特別「混搭」。今天,我們就來揭秘一下,敦煌壁畫有哪些地區的印記,又可以在哪些作品上體現出來。

最早期的敦煌壁畫,受古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最大,同時也融合了來自古希臘人後裔所建立的犍陀羅王國,以及笈多王朝時期的風格。這些佛像有着明顯的特點:鬈髮、高鼻樑、深眼窩,有點像今天我們看到的希臘雕塑。

為什麼會這樣?這需要從佛教造像藝術的源頭說起。佛教雖起源於古印度,但其早期並無造像傳統。歷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在於,一支古希臘人的部落,在中亞地區建立王朝,並皈依佛教。他們自身受古希臘藝術傳統的影響,開創了為佛陀塑造佛像的先例。就這樣,古印度與古希臘的藝術,奇妙相遇,又傳播到中國的新疆地區,並來到敦煌。

繪畫作品亦是如此。莫高窟第254窟的《佛本生故事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其中的佛像就很有古印度味道:卷卷的頭髮、立體的面孔、自然流暢的衣服褶皺,這就是「多層次多文化風格」的融合。

敦煌壁畫中,很多飛天、舞伎、樂隊的形象,其實都深受中亞文化影響,特別是龜茲、于闐、粟特這些地方。例如,莫高窟第220窟的飛天和伎樂天圖,畫中的人物穿着胡服,頭上戴着典型的中亞帽子,有的還彈奏着西域傳來的樂器,如箜篌、五弦琵琶、胡琴等等。他們的眼睛大大的、鼻樑高高的,五官長得很「西域」。還有很多壁畫中,樂師、舞者甚至兵將的服飾、姿態,也都不是典型的中原樣式,反而是中亞地區的民族風格。這些形象非常生動活潑,不像傳統的佛像那麼莊重神聖,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

如果你覺得某些敦煌壁畫的飛天特別「飄逸」「優雅」,那可能是受到波斯薩珊文化的影響。波斯的藝術很講究對稱、圖案化和裝飾性,這些特點後來也出現在敦煌壁畫裏。

例如,莫高窟第45窟的《千佛圖》,整個畫面排列整齊對稱,佛像一個個像複製黏貼似的規律排列,背景還有很多寶相花、火焰紋、蓮花圖案,這種極具裝飾美感的設計風格,據說來自古波斯地區。還有飛天身上的飄帶,也是一大亮點。到了盛唐時期,這些飄帶越來越長、越來越飛揚,視覺效果極為強烈。這種「動感十足」的畫法,很多研究者認為是受波斯美學影響,強調曲線和流動。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長飄帶是中國藝術家的創造,體現了中國美學對飄逸輕盈之境的追求。

雖然敦煌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但它依然深深植根於中原傳統。無論是人物線描、色彩搭配,還是畫面布局,都傳承中國繪畫的美學體系。比如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比如220窟裏的人物繪畫,這些精妙細膩的筆觸,正是受到來自中原地區畫家的影響,他們擅長利用線條與色彩生動描繪歷史場景。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莫高窟第61窟的《張議潮出行圖》。張議潮是唐代敦煌的地方將領,這幅橫卷式長壁畫,描繪了他率軍出征的場面:騎兵、旗幟、戰馬,排列得井然有序。整幅畫作構圖宏大,人物動態分明、氣勢十足。這種表現大場面的能力,就是中原傳統繪畫的「內功」。

從北魏到唐宋,隨着中國畫的發展,敦煌壁畫也不斷更新,線條越來越細膩,顏色越來越豐富,故事性也更強。可以說,這些壁畫技法雖是「混血」的,但骨子裏的魂依然是中國的。

從這些壁畫我們可以看出,敦煌是古代文化的大熔爐。這裏不僅有佛教的莊嚴神聖,也有中亞的熱情奔放,還有波斯的華麗優雅,更有中原文化的飄逸氣韻與生動表現。

敦煌壁畫,把東西方的文化用畫筆、雕塑連接起來。

今天我們欣賞這些藝術品,不僅是在領略古代藝術的魅力,更是在「看見」千年前古人們是如何跨越邊界、互相交流,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和合與共的美。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