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鰂魚涌濱海街地盤上月19日發現二戰時期美軍1,000磅的「ANM65」標準空投炸彈,香港特區警務處爆炸品處理課僅花10小時左右成功拆彈,解除危機。負責的拆彈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指出,今次能在短時間內高效疏散附近6,000名居民,有賴警隊內部、其他特區政府部門及關愛隊等地區人士群策群力和配合。專家又引用統計顯示,二戰期間香港約有逾一成炸彈投擲後未有成功引爆,埋藏在地底至今,集中在九龍半島及港島北及港島東,例如灣仔區馬己仙峽道、南區赤柱、啟德等(見表),隨着上址不少舊樓重建,相信陸續有二戰炸彈被發現,長埋地底的炸彈被挖出後會變得較敏感,有爆炸可能,故爆炸品處理課首要是確保人員及巿民安全,並安全地銷毀炸彈。●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啟業
早前在鰂魚涌發現的炸彈,與2018年沙中線地盤的同款,但當時處理時間較現在多一倍。警務處爆炸品處理課炸彈處理主任、警司張立得解釋,炸彈處理工作受多個不同因素影響,包括地點和炸彈狀態不同,「沙中線第二枚發現的炸彈懸在半空,所以初期要做很多鞏固工程以防它跌下。」另外,爆炸品處理課(EOD)已累積處理空投炸彈的豐富經驗,加上裝備亦有所提升,故今次鰂魚涌疏散也加快處理速度。
「掘出後」變敏感 處理前須確保居民安全
張立得認為,更重要的是各方配合,因炸彈掘出後已變得敏感,任何動作都有爆炸危險,故未完成疏散並確定現場安全前,不能處理該炸彈,「我們得到警察部內部和其他政府部門的協助,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當然附近居民的合作也很有關係……疏散有消防、關愛隊和地區人士,也有其他部門如民政事務處等,以及我們警察部很多不同的同事協助,再汲取對上幾次經驗,這次處理時更明白我們的需要,所以合作更順暢,種種因素加在一起,疏散時間再快點。」
他當日負責處理該炸彈,中午接報到場後先確定是真炸彈,而非地盤常見的風煤樽或其他金屬器材,便即時部署,決定疏散範圍,以疊起沙包作防護,至凌晨2時確認所有市民已安全撤離後,便着手銷毀炸彈,利用水力磨砂切割機以高壓水及鋼沙將炸彈表面金屬切割開一個適當大小範圍,「炸彈內有555磅TNT炸藥及兩個敏感度高的傳爆藥,頭和尾則有引信,我們要避開,像做手術一樣割開表面,用較低溫的燃燒炸藥去燃燒TNT炸藥。」
精準切割 控制燃燒 化解爆炸能力
TNT炸藥有惰性,以較低溫約800度燃燒不會引致爆炸,張立得說:「過程中我們也要緊密觀察炸彈狀態,因燒得太勁會有爆炸危險。」大約燃燒了一個小時,他上前確認炸彈內的炸藥已燒光,再無爆炸能力,行動便告結束。
香港部分地區的地底埋有炸彈,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高級警司李展超解釋,日軍進攻香港的主要戰場為九龍半島及港島北部,其推進路線包括灣仔、馬己仙峽道,一直推進到赤柱,故山林內常會發現英國及日軍的小型迫擊炮、手榴彈等軍火,灣仔北沿海地帶包括當年太古船塢則是榴彈區。此外,日佔期間,美軍多次來港投擲炸彈以摧毀日軍據點,故啟德重建地盤、灣仔北沙中線地盤及鰂魚涌舊太古船塢是戰時炸彈高發現區,正反映當年高密度投彈情況。
部分投放地面的爆炸品當年未成功引爆,一直埋在地底,隨着香港的戰後建築物樓齡超過70年,需要逐步清拆重建,相信陸續有更多戰時炸彈被發現。戰時有幾多炸彈未引爆?他指出戰時並無紀錄,但不同國家的軍火根據其造彈技術,多少總有失效的比例,即投彈後未即時爆炸,「這個比率大概超過一成。」
張立得補充,這些深埋地底的炸彈,在地底的風險不高,「如果落在泥土裏,在環境、溫度、濕度各方面沒有太大改變下,風險不大,直至有人動它,上了地面,溫度、濕度、環境或是改變了,則會導致其變得敏感,危險性大大提高,埋在地底的不是不會突然爆炸,但屬極極極小數。」
新界北及西貢等東江縱隊活動範圍,李展超表示多只涉及小型槍械和軍械,較易被侵蝕和腐蝕,「我們有時都會在山邊找到一些小型子彈或日軍步槍子彈,很多時經歷過這麼多年的侵蝕或泥土撞擊,都已失效。」
鰂魚涌戰時空投炸彈處理步驟
1.炸彈處理主任先檢查裝備,包括第三代水力磨砂切割機
2.確保現場人員與市民安全,劃定疏散範圍及進行疏散工作
3.同時開展防護工程,包括運送沙包及水沙包到場,因為觸碰炸彈有機會爆炸
4.使用水力磨砂切割機透過高壓水流混合細微鋼砂,以相對低溫的技術,在炸彈金屬外殼中間切開一個洞口
5.使用低溫燃燒方法,將炸彈內部約500磅高性能TNT炸藥燒毀,因TNT遇火則燃,需在避免爆炸的情況下燒毀
6.整個燃燒過程約50多分鐘,直至炸彈無爆炸能力
資料來源:香港警務處爆炸品處理課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香港戰時炸彈主要分布地點
1.香港保衛戰主要戰場
●包括九龍半島及港島北,例如灣仔區馬己仙峽道和南區赤柱等
●時常會在山林發現疑似未爆炸軍械,例如手榴彈、迫擊砲等
2. 3年零8個月期間埋下的炸彈
●包括舊啟德機場、昔日的太古船塢、金鐘等
●上述均是美國空軍投放空投炸彈的重點目標,冀摧毀日軍據點
●有歷史學者估計,上月鰂魚涌濱海街被發現的戰時炸彈,疑為美軍投下企圖空襲太古船塢,但當年未引爆
●空投炸彈的處理牽涉大規模人員疏散、關注度更高
3.小型軍械高發地
●包括新界區等
●多數是體型較小軍械,經過數十年的泥土侵蝕等,多數已失效
●爆炸品處理課偶爾在山邊發現小型子彈及日軍步槍子彈等
資料來源:香港警務處爆炸品處理課、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