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增強人才競爭力 振經濟開新局

2025-10-03 04:16:10 評論

陳曉鋒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就是敢言名譽主席

隨着全球知識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已經成為各地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顯示,香港以全球第四位的成績創歷史新高,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第一。這一躍升不僅印證了香港在人才戰略上的階段性成果,更凸顯了其作為國際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在「高才通」等政策推動人才快速集聚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吸引力的同時實現人才與城市的深度融合,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命題。

多維發力搶人才留人才

香港人才政策的成功,首先源於其「供需匹配」,尤其是從「搶人才」到「留人才」的精準定位。特區政府通過「高才通」、優才計劃、專才計劃等專項政策,聚焦金融、科技、醫療等核心領域,針對性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資料顯示,截至上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52萬宗申請,其中超過35萬宗獲批,同期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抵港的人才超過23萬人。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設計兼顧「輸入」與「留存」:一方面,通過簡化審批流程、放寬簽證限制降低人才准入門檻;另一方面,通過稅務優惠、住房補貼、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構建留才生態體系。

事實上,香港排名躍升的核心動力,在於其作為全球自由港的制度優勢。低稅率、資金自由流動、知識產權保護、Web3.0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發展等要素,為人才提供了穩定的職業預期。與此同時,香港的法治體系與國際接軌,司法獨立、程序透明等特點,增強了高端人才對長期發展的信心。正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所言,人才外流影響日減,本質上是市場對香港營商環境「確定性」的認可。這種確定性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體現在社會治理的穩定性上。對比部分國家因政治波動導致的人才流失,香港的法治傳統成為其獨特的競爭力。

此次排名中,香港「就緒度」指標高居全球第三,科學學科畢業生比例達43%(全球第一),這背後是特區政府對教育科研的持續投入。特區政府通過研究資助局、創新科技基金等機制,推動高校與產業界合作,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例如,香港科技大學與金融科技企業的聯合實驗室,直接為行業輸送大量兼具技術能力與商業視野的複合型人才。這種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不僅提升了本地人才的競爭力,也增強了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

吸引人才必須質量並重

我們也應該清醒看到,儘管「高才通」等政策快速提升了人才數量,但結構性矛盾逐漸顯現。當前,金融、法律等傳統優勢領域的人才佔比過高,而人工智能、生物醫藥、Web3.0等新興產業的人才供給仍存在缺口。此外,部分外來人才因語言、文化差異難以融入本地職場,導致「人才閒置」現象。例如某些科技企業反映,部分高才雖具備技術能力,但對香港產業生態缺乏了解,影響創新效率。如何通過職業培訓、跨文化交流等機制提升人才適配度,成為政策優化的重點。

從數據上看,新加坡此次排名下跌的主因是生活成本,而香港同樣面臨這一挑戰。根據國際諮詢公司資料,香港房價收入比位居全球前列,租金成本對中低收入人才形成顯著壓力。若長期無法解決住房、教育等民生痛點,人才可能因生活壓力轉向其他亞洲城市。

此次排名中,阿聯酋躍升至第9位,成為前十名中升幅最大的經濟體,其通過「黃金簽證」吸引全球富豪與專業人才的策略,對香港構成直接競爭。與此同時,新加坡雖排名下跌,但仍在「就緒度」指標上保持強勁,其「全球校園計劃」等政策持續培養本土人才。香港若僅依賴現有優勢,可能面臨「前後夾擊」。如何在區域競爭中構建差異化優勢,例如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合作,成為破局關鍵。

集聚人才完善創新生態

香港人才政策的下一步,需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構建「引才—留才—育才」的全鏈條生態。

第一,需要優化人才結構。針對新興產業需求,設立專項引進計劃,同時加強本地職業教育與外來人才的技能對接。第二,降低生活成本。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探索「人才共有產權房」模式,緩解青年人才居住壓力。第三,強化區域協同。推動大灣區內資格互認、職業互通等,構建「一小時人才圈」,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第四,深化法治保障。保障外來人才平等權益,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

香港人才排名的躍升,是特區政府政策精準性與城市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然而,全球人才競爭已進入「生態戰」階段,單靠政策紅利難以持久。唯有通過結構性改革,將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動能,香港方能在全球變局中真正實現從「人才樞紐」到「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跨越。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