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家駿 全國青聯常委 灣仔區議員
特區政府近日宣布暫緩垃圾收費計劃,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對主流民意的尊重。暫緩決定並非放棄環保,而是採取更務實、更具智慧的方式推動減廢,也為我們在社區與校園中培育真正的減廢文化創造了寶貴空間。
垃圾收費爭議持續多年,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坦言,在爭議過程中,市民對減廢回收的認知度已大幅提高,這是推動減廢的重要基礎。暫緩並非放棄,而是考慮當前經濟環境和民意訴求的理性選擇。特區政府委託的民意調查機構顯示,約七八成市民認為現階段不適合推行垃圾收費。同時,全球貿易戰及地緣政治複雜化使香港面臨嚴峻經濟挑戰,此時增加市民經濟負擔並非合宜之舉。政策制定需權衡公共利益、技術可行性與社會支持度。垃圾收費雖在理念上先進,但香港的垃圾分類及回收設施尚未完善,特別是在「三無大廈」等地區,執行挑戰依然有待解決。
筆者曾在灣仔區舉辦「回收街站」等社區活動,親身感受到市民對減廢回收的積極參與。不少街坊主動攜帶舊衣物、手袋等物品前來分類回收,這種自願性、教育性的參與方式,比強制性的徵費更能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同時有灣仔半山居民反映,回收「三色桶」不足,「綠在區區」的回收點也很少覆蓋到山上區域。這正好說明了,完善配套才是推動減廢的關鍵。從前線反饋來看,現階段的配套措施尚未成熟,倉促推行只會導致執行上的混亂。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深信正向引導比懲罰更能激發內在動力。不少研究表明,一味懲罰並非有效的教育方法。相反,稱讚學生的堅韌與努力,並適當給予認同和肯定,更能為他們提供持續進步的動力。這種教育理念同樣適用於減廢工作。我們應聚焦培養市民的環保習慣,而非僅僅強調違規處罰。同樣,在減廢工作中,我們也應提供多元、便捷的參與方式,讓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輕鬆參與。
特區政府未來宜優化減廢回收策略,包括增設智能回收點、推廣「綠在區區」計劃及加強社區教育。2024年上半年與2023年上半年相比,垃圾棄置量已減少5%,證明即使沒有徵費,通過宣傳教育和完善配套,也能取得顯著成效。我們應把握暫緩期,大力擴展社區回收網絡,加強減廢教育,為未來實施更具共識的減廢政策奠定基礎。
減少製造垃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特區政府、企業、學校和社區的協同合作。垃圾收費只是工具,而培養綠色的生活方式才是目的。我們在校園與社區播下環保的種子,終將在未來收穫一片茂密的森林。相信在配套設施完善、環保理念普及的基礎上,香港的減廢工作將取得更大成效,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