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一代銷煙名臣林則徐深知國家積弱之處——知識落後、對外無知。因此他囑託魏源去搜尋一些資料,以求知道外國為何可以如此富強。魏源也不負所託,編成《海國圖志》一書,以求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等各方面,得到認識和了解,以達「師夷長技以制夷」。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陽人。他可算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和經學大師。後人評論他「生前有學名」「有政績」「死後遺澤人間」「學問博大精深」。不過他自幼沉默寡言,常獨坐深思。15歲開始潛心研習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的「心學」,後隨父入京,師從名士學習「漢學」「理學」。
洞悉積弊 思辨進取
魏源在京求學時,正值清代今文經學興起,便在今文經學家劉逢祿門下,研習《公羊春秋》。他又經常與年長過他兩歲的同門師兄龔自珍一起切磋古文,探討實學。他同龔自珍一樣,不贊同乾嘉年間沉迷於訓詁考據、繁瑣無用的學風,認為上古三代與後世的天地人物都不同,法令和制度也隨之變化,所以不能拘泥古法,必須變革。而且,變革愈徹底,進步就愈顯著。
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考中順天舉人,後獲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延為幕賓,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入幕期間,他通過治民、理案,對當時的社會危機和官場積弊有較深刻的認識,繼而開始思索世道日衰的原因。
他猛烈抨擊八股文取士之制度,認為這樣的考試,結果只會是把「專以無益之畫餅,無用之雕蟲」的人,來遍任六官之職、治理四方之民,怎會有效?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因父喪,居鄉三年,兩江總督陶澍賞識他,延請他入幕協助改革鹽政。此後10年間,他在鹽政、漕運、治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張,並進行了具體的嘗試。
推行「鹽票制」 打擊官商勾結
清代的鹽政,一直由官府壟斷。鹽官和鹽商勾結,再加上鹽運的商賈,層層剝削,造成鹽價高昂,產銷停滯。正因積弊嚴重,致使私鹽四起。針對這情況,魏源提出改行「鹽票制」:商人向官府繳納鹽稅,換取鹽票。憑鹽票可以自由買賣、販運,減少中間環節各級官吏剝削,私鹽就不禁自絕。
這一措施實行後,頗有成效,此後歷任兩江總督如陳鑾、林則徐、陸建瀛等也時常和他商討鹽政要務。而且有另一項更重要的,就是「無一歲不虞河患,無一歲不籌河費」。情況難以改善,但魏源覺得河患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即是治河官吏貪污,侵吞河工費用,地方豪強又壟斷水利。他主張黃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可惜工程耗費巨大,政府無法承擔。
明清以來,「南糧北調」基本上依靠運河漕運。可惜也是因官吏盤剝和豪強敲詐勒索,弊病叢生。魏源主張改漕運為海運,而且是由商人承辦,不讓官員染指。他這個做法,促進了南北物資交流,使物價下降,全國商業也繁榮了。這主張早已試行,亦見成績。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正在揚州治河的魏源趕往寧波前線。他從英軍俘虜中,對西方的人文地理有了初步了解,寫成了《英吉利小記》,後收入《海國圖志》。兩年後,他根據林則徐所譯的《四洲志》,再綜合中外文獻、各國歷史地理等資料,編成《海國圖志》一書,初版50卷,後增至100卷。
師夷長技以制夷
《海國圖志》介紹了世界上近百個國家的地理和歷史沿革、宗教習俗、科學技術等。「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他編寫本書的目的,即學習外國人的長處,來對抗外國人的侵略。他認為外國的軍事技術和民間科技都很先進,包括:軍艦、兵器、練兵,加上民用工業品,都值得中國學習。
中國可以「先買後造」,即先買來用,再由外國技師教怎樣做,然後自行製造。那麼就先要設立譯書館,以多了解外國情況。《海國圖志》可說是一部集古今中國人對外國研究之大成的鉅著,是當時中國最完備的世界百科全書。
此書刊行後,對社會產生很大影響,康有為以之作為講述西學的藍本。1854年,日本也翻譯了其中60卷,很多日本的思想家為了多了解西方而爭讀此書,以致此書在兩年間出現了22個版本。
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魏源在國家危難關頭,也衝破這個「夷狄觀」,大膽地提出向西方學習,這樣才是真正可以令國家富強、抵抗外國侵略之方法。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