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周便是中秋佳節了,又是一年一度跟家人團聚一起吃一餐的時候。在廣東人的餐桌上,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所以幾乎稍為像樣的宴席,都少不了備上一隻雞。雖然我不是廣東人,但是對我來說最好吃的做法,一定是「白切雞」,因為原汁原味。不過,今天的主角並非「白切雞」,而是「雞羹」。
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齊民要術》中記錄了一則「作雞羹法」:「雞一頭,解骨肉相離,切肉,琢骨,煮使熟。漉去骨,以葱頭二升,棗三十枚合煮。羹一斗五升。」一如既往,《齊民要術》的食譜大都不會太複雜——準備雞一隻,把雞的骨和肉分離。
接着,只要把雞肉和雞骨一同煮熟,然後加入葱頭二升(南北朝時期,一升等於約300克至600克)、大棗30枚一起烹煮。最後,把它熬至「一斗五升」。這樣,「雞羹」算是完成了!
雖說簡單,但是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齊民要術》是沒有說清楚。首先,那隻雞到底有多大呢?我想不會太大,大約是五六斤重吧。因為南北朝時期的土雞是用自然的養殖方法放養,吃的也不是今天精心調配的飼料,所以體型不會太大。不過,這類土雞由於生長較慢,所以肉質相對緊實,用來熬「雞羹」是很有雞味的。而且,我想《齊民要術》的做法(其實也是農家的一般做法)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土雞肉質緊實,不好咀嚼的問題。
其次,《齊民要術》說的棗,到底是什麼棗呢?其實,我也不肯定,只能推測應該是當時所謂的「大棗」。「大棗」是一種對棗類的廣泛總稱。簡而言之,就是當時北方棗樹的果實。
最後,到底要加多少水去烹調呢?而又要熬多久呢?這些問題都不能在《齊民要術》找到答案。我想水量不是關鍵,因為可以在熬煮的過程中,按需要添加水分。
總之,最後要煮至還有「一斗五升」湯羹。至於熬煮時間,按今日的土雞去推算,我想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否則,不能把一隻土雞煮至軟爛。
「雞殼」熬湯 濃郁抵食
光看《齊民要術》的文字敘述,大概可以猜想到它的味道。相信,這味道也不會陌生,就是一般沒加調味料的家常雞湯。說到這裏,我也想分享一下我日常的做法。我一般都不會買整雞來熬湯,因為熬完了的雞肉太過軟爛,不是我喜歡的口味。
因此,我會在街市雞檔買一些已卸去了雞翼、雞腿、雞胸的「雞殼」。同樣的價錢,我已經可以買兩三個雞殼。反正,我不會吃熬完湯的雞肉,所以兩三個「雞殼」熬湯反而讓那口湯更加濃郁,也更加「抵食」!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