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紹駿 美中公共事務協會會長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會議期間宣布,在未來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中,中國將不再主動要求「特殊與差別待遇」(SDT)。這一舉動震驚全球。因為SDT作為世貿組織的核心原則,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靈活性與政策空間。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正是憑藉此制度設計,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發展初期迅速融入全球市場。
即便在今天,中國的人均GDP仍低於發達國家,東西部發展差距依然存在。中國完全可以繼續享有這些政策優惠,而不會受到任何非議。中國主動放棄這一待遇,並非在外部壓力下的無奈退讓,而是自信與擔當的體現。
自信,源於中國產業升級的全面突破。無論是新能源、先進製造業,還是數字經濟與電信技術,中國已經具備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同一規則下競爭的能力。擔當,則體現在中國願意為全球多邊體系的健康運轉作出更大承擔。中國以自身利益的讓渡,為世貿組織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世貿組織總幹事伊韋阿拉所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
中國的自信擔當,恰恰凸顯中國對於推動多邊主義的積極態度和務實行動。世人看到的不是誰更強硬,而是誰更有信心、誰更願意承擔領導責任。
設定更高目標 推動氣候治理
在貿易之外,中國在氣候治理上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宣布中國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新方案。這一方案不僅兌現了中國在2020年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更設立了清晰而具體的中期里程碑。
根據最新承諾,到2035年,中國將把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在峰值基礎上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超過30%,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比2020年增長六倍,達到3,600吉瓦;全國碳市場將覆蓋所有主要高排放行業,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市場主力。中國還將把森林蓄積量提高到240億立方米以上,使大自然成為吸收碳排放的重要夥伴。
這些目標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過去五年扎實成就的基礎之上。全國碳市場已累計成交近1.9億噸配額,帶動電力行業碳強度下降超過10%;大規模植樹造林讓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24年全國87%的天數達到優良水平;新能源項目不僅改變了中國能源結構,也讓非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受益。
加強南南合作 共建公平合理秩序
無論是主動放棄SDT,還是提出更高的氣候目標,中國始終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的人均GDP尚不高、區域發展存在不平衡,各種挑戰依舊存在。但正因如此,中國更懂得發展中國家的訴求。通過「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機制,中國不斷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協作,攜手構建更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為全球南方國家創造更有利的發展條件。
中國堅守發展中國家地位,是深思熟慮的戰略,既展現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平等競爭的實力,又堅持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共同追求公平與進步。這樣的「雙重角色」,正是負責任大國的象徵。
中國一系列行動釋放出清晰信號:領導力不在於喊得最響,而在於誰願意作出更大擔當。美國多年抱怨中國的SDT身份阻礙世貿改革,如今此理由已不復存在;反觀美國,又是否願意恢復上訴機構、是否願意放棄單邊關稅、是否願意摒棄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同樣,在氣候問題上,如果美國依舊徘徊甚至倒退,那麼國際社會也將看清誰才是阻礙氣候治理的「絆腳石」。
今天的世界,面臨分裂與合作的抉擇。一條道路是碎片化、對抗與自毀;另一條道路是團結、創新與進步。中國用實際行動選擇了後者,為世貿體系注入信心,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動力。中國用行動證明:一個真正的大國,是懂得把自身利益與人類共同命運緊密聯繫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