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香港科學館「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介紹獲獎者研究成果

2025-09-30 20:53:04 教育科研資訊
香港科學館在地下展覽廳舉行「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介紹獲獎者研究成果。(政府新聞公報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姬文風)香港科學館今日(30日)起至10月29日在地下展覽廳舉行「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今年是大獎設立十周年,展覽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題,介紹本年度七位獲獎科學家,和歷年獲獎者的研究歷程和成果,及相關科學知識。

「未來科學大獎」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於2016年設立,是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科學獎項。每年設有三大獎項,旨在獎勵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取得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世界及下一代。

本年度的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為河北地質大學特聘教授季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周忠和,以表彰他們發現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

物質科學獎則頒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忠,以及香港科技大學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和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講席教授丁洪,嘉許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以及實驗實現方面做出的貢獻。

研發半導體的科學家盧志遠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以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

圖示互動展品「生命之旅——幹細胞篇」,參觀者可以了解2024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鄧宏魁在幹細胞方面的研究成果。(政府新聞公報圖片)

展覽設有互動展品,讓參觀者加深了解歷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生命之旅——幹細胞篇」介紹2024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鄧宏魁利用化學小分子將體細胞轉化為化學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成果;「電阻值模擬器」則透過比較銅、鐵與超導體在不同溫度下的電阻值,讓市民認識2023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和陳仙輝的研究成果,以及認識金屬與超導體的特性;而「AI圖像識別大比拼」讓參觀者親身體驗2023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和張祥雨所研究的技術應用在圖像識別方面的成果。展覽將通過錄像,介紹歷年香港獲獎者的卓越貢獻。

圖示互動展品「電阻值模擬器」,參觀者可以比較銅、鐵與超導體在不同溫度下的電阻值,認識2023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和陳仙輝的研究成果,以及認識金屬與超導體的特性。(政府新聞公報圖片)

此外,香港科學館在10月24日及25日舉行科學峰會,世界知名科學家將分享前沿科學成果。本年度的得獎者將會出席10月26日在香港太空館舉行的對談活動,與青少年交流分享。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和香港科學院聯合主辦,香港科學館、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和香港科學院聯合籌劃,並得到創新科技署資助。有關展覽和活動詳情請瀏覽網頁

圖示互動展品「AI圖像識別大比拼」,參觀者可以體驗2023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和張祥雨所研發的技術應用在圖像識別方面的成果。(政府新聞公報圖片)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