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觀眾期待已久的「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29日開幕,將於今日(30日)在午門展廳對觀眾開放。《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青銅蓮鶴方壺、金甌永固杯等200件(套)文物,按照「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三個單元,以物述史。展覽立體式闡釋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方位展現故宮博物院從萌芽誕生到曲折成長,從步履維艱到闊步前行,從探尋求索到銳意創新的發展歷程。●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據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婉玲介紹,今次展覽以院史為主題,採用了文物與檔案明暗雙線相結合的敘事方式。午門西雁翅樓展廳以「一脈文淵」為主題,系統展現中國宮廷收藏的接續、存藏和利用,揭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同時再現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故宮文物南遷等歷史事件,生動闡述故宮博物院早期在文物保護、研究方面的艱辛探索。午門正殿展廳以「百年傳承」為主題,以文物回購、撥交和捐獻的視角講述故宮博物院藏品體系建構歷史。午門東雁翅樓展廳則以「萬千氣象」為主題,深入發掘闡釋故宮承載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時代價值。
《清明上河圖》:百年院史「代言人」
「百年一遇」的大展,最不缺的就是明星文物。午門展廳內,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C位」亮相。這幅畫刻畫了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汴河沿岸的生活景象。因為人物活動的時間是在清明前後,所以稱之為《清明上河圖》。畫家以精細高超的用筆,將八百多各色人物,以及數以百計的樹木、房屋、車船,布置在繁華熙攘的汴河兩岸,兼具重要的歷史文獻和藝術價值。
幾乎每隔10年,《清明上河圖》都會壓軸展出,但每次講述的故事不一樣。20年前,它補全了宋代風俗畫脈絡中的關鍵一環;10年前它以石渠寶笈中經典文物身份亮相。今年,它是百年院史的「代言人」—溥傑將其帶出宮,在戰火動盪中輾轉顛沛。直到1945年,溥儀攜圖出逃被截獲,與很多文物混在一起,險被埋沒。新中國成立後,鑒定家楊仁愷慧眼識珠,名畫不僅回了「家」,還得到精心呵護。
《五牛圖》:現存最古老紙本中國畫
《伯遠帖》是「香港秘密搶救文物小組」成功搶救的珍貴文物之一。是東晉書法家王珣的行書書法作品,為一通信札,行書瘦勁古秀,用筆削勁挺拔。結體疏而寬,個別處相當嚴密,正可謂「寬可跑馬、密不通風」,如「勝」「實」「群」等字的藝術風格,在羲之父子帖中有諸多相似之處,屬「二王」書法體系正脈,是傳世晉人法書墨跡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跡,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
《五牛圖》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為唐代韓滉所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圖中畫牛五頭,形象姿態各異,或依棘搔癢,或昂首低鳴,或悠然信步,或回首顧盼。最後一黃牛頭上還束有一個頗為講究的紅色「絡頭」。1958年,此卷由國務院撥款從香港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時,已是創痕纍纍。後經孫承枝等專家修復,再獲新生。
《上陽台帖》等「重寶」確定亮相
在午門東雁翅樓展廳內,透過兩千多年前的青玉獸面紋璧內孔望去,蓮鶴方壺上展翅欲飛的仙鶴栩栩如生,再往遠處,金甌永固杯熠熠生輝。雖是故宮,非止舊章。徐婉玲道出將3件文物連串展示的原委,這是跨越千年的對視,見證着中華文明的綿長。據了解,《清明上河圖》等小部分珍貴書畫將限期展出,隨後進行保養,以便延年。而接棒文物也都是重量級,《上陽台帖》、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確定亮相。
展覽持續至12月30日 預約參觀
今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30日,不單獨售票,實行預約制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預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