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日開會,聽取政府就施政報告作出簡報,包括現屆政府將維持暫緩實施垃圾收費措施。現屆政府採取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等方式,近年本港垃圾棄置量下降,回收率有所提升,同時主流民意、業界代表均認同,在當前經濟復甦仍面臨挑戰的形勢下,現階段不適宜推行垃圾收費。政府減廢的決心不變,因時制宜推進減廢回收工作,凝聚最廣泛社會力量,相信「零廢堆填」之路能走得更穩更好。
垃圾收費只是推動社會減廢的方法之一,現屆特區政府透過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等方式,成功扭轉20多年來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趨勢。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發表網誌指出,垃圾棄置量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噸,減至2024年平均每日10,510公噸,減少共7.5%;人均棄置量亦由2021年高位的每人每日1.53公斤,逐步減至2024年每人每日1.4公斤,降幅約8.5%。
去年5月政府宣布暫緩垃圾收費措施後,當時有人擔心暫緩實施垃圾收費,將無法阻止垃圾棄置量的升勢。但令人鼓舞的是,政府雖暫緩垃圾收費,但同時多管齊下推動減廢回收,包括增加回收配套、加強公眾教育,以及推出鼓勵性質的參與機制等措施,過去一段時間,廢物棄置量仍持續下降,都市固體廢物的整體回收率也從28%上升至34%,證明鼓勵性措施同樣能收到減廢回收的明顯成效,並非只靠垃圾收費。
實施垃圾收費,市民和社會的支持是政策能否順利推行的先決條件。去年在討論相關政策時,社會分歧頗大。就應否實施垃圾收費,政府近期委託第三方民意調查機構進行電話調查。多項民調結果顯示,約七成至八成受訪市民認為現階段不適合推行垃圾收費,超過九成市民表示願意主動參與減廢回收,他們更希望政府優先設置更便利的回收設施及加強宣傳教育。民調反映,相較懲罰性的垃圾收費,市民更願意接受協助性和鼓勵性的減廢回收措施。
業界代表,特別是物業管理、飲食及清潔業,普遍反映現時正面對人手不足、經營挑戰以及經濟環境不佳的困境,他們擔心此時實施垃圾收費將帶來管理或清潔費上升,加重居民負擔,並給前線清潔工帶來沉重額外工作。有飲食界代表表示,當前經濟尚未完全復甦,行業經營面臨較大困難,「現在已是慳得一蚊得一蚊,暫緩措施能有助業界緩解壓力。」從普羅市民和業界的聲音可見,現階段實施垃圾收費,欠缺所需的社會支持,暫緩推行是順應民意的務實之舉。
推動減廢回收、鼓勵環保是世界發展大勢所趨,但也要認識到,環保從來不是「速戰速決」的工程,而是「潛移默化」的環保意識培育,推行起來才能事半功倍。實踐證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能對立,配套先行、教育為本、鼓勵為主的策略更行之有效。
謝展寰表明,政府在2035年達至「零廢堆填」的目標絕不會改變。為如期實現「零廢堆填」和持續推動源頭減廢,當局會循4個方向繼續推動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包括多用宣傳教育、持續完善回收網絡、緊密與行業協作,以及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協助綠色經濟轉型。
政府持續推動全民減廢回收文化,深耕回收網絡,優化轉廢為能基建,促進市民、業界攜手合作,凝聚全社會力量,實現「零廢堆填」條件更充分,自然水到渠成 。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