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飄雅活藝呈現「連心」工藝 霓虹映玻璃 藤木編龍鳳

2025-09-29 04:00:23 副刊
●《香港·香港》形似香港起伏的山巒。
●《香港·香港》的寶石代表世界不同地域。
●黃錦敏(左)和父親黃就成打造了《轉化·不息》。
●《竹影銅光》的創作以香港竹棚為靈感。
●《龍鳳騰飛》呈現龍鳳交輝的景象。
●《流光溢彩》的霓虹光管表面飾有細小的玻璃珠。
●《生命之源》
●《雙生之影》在鏡子上擺放了三塊半心形的光管。
●飄雅活藝創意總監及策展人陸詠沁

本地慈善機構飄雅活藝正舉行「工藝連心」展覧,呈現七組本地及國際工藝師具有文化情愫及當代眼光的共創作品,展覽直至10月11日。飄雅活藝創意總監及策展人陸詠沁表示,展覧證明了工藝的持久力量,以及它超越文化和世代的意涵。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圖:飄雅活藝提供

於中環卑利街十一號呈現的展覽「工藝連心」,正透過傳統與創新的協奏,為觀眾翻開蘊含多地工藝發展歷史及特色文化的故事書。

一眾作品中,本地當代工藝師黃錦敏以父親——嶺南盆景師黃就成盆景中的枯枝朽木為材,打造了四件作品。其中,《香港·香港》形似香港起伏的山巒,並以代表世界各地不同地域的寶石裝飾,體現了香港作為創意之都,吸引和培養全球頂尖人才的魅力。

黃錦敏先是從原盆景中剪下枝條,用高温烹煮進行消毒,以防止害蟲的滋生,並阻止植物進一步腐爛。隨後,她用刷子清潔枝條,並將樹枝放在陽光下晾乾,再用酒精清潔表面,然後進行創作。 

單極霓虹多色且多變

在雕塑裝置《竹影銅光》中,本地品牌「日出金工」的工藝師劉宛馨、日本錘起銅器工藝師藤井健以香港竹棚為靈感,以現代手法重新演繹這一傳統建築設計。兩位工藝師首先將銅管分割成細小的等塊,然後敲打每條銅管的末端,使其凹陷,再用錫條將它們重新連接,然後用獨門配方染色。這使作品外貌與竹竿相似。最後,他們掛上用錘和鑿子人手雕刻的、象徵兩地自然元素的42件銅製豆皿,以紀念為期42天的工藝交流。

本地當代工藝師黎潤詩和陳郁創作了《龍鳳騰飛》這組以藤及木為材,展現龍鳳交輝的藝術裝置。此等傳奇生物之合體,象徵着繁榮、幸福與婚姻和諧,於人生盛典,如婚禮及節慶,更顯其尊貴與祥瑞的寓意。

本地多媒體藝術家、設計師及「九龍霓虹」創辦人劉浩輝,和捷克共和國玻璃藝術家及多媒體設計師Linda Procházka,展現出對玻璃工藝的共同熱情。

《流光溢彩》霓虹光管表面飾以細小的玻璃珠,這項源自捷克的傳統工藝,有效地擴散光線,使霓虹工藝呈現出脫俗的氣質。在製作此作品時,Linda首先在針織機上人手編織了約三千顆微型玻璃珠,它們由捷克其中一所最大型玻璃生產公司Preciosa製作。隨後,她將穿好的玻璃珠覆蓋於玻璃管的表面,增加霓虹的透光度和作品的美感。

劉浩輝還和台灣霓虹藝術師黃順樂聯手打造了《光譜幻境》系列,由《花之頌》《生命之源》《山岳之眸》三個作品組成。作品採用了多種玻璃製作的技術,包括彎曲、吹製、拼接、扭曲及塑形。單極霓虹技術為作品增添了動態、多色且多變的視覺效果。

證明工藝的持久力量

飄雅活藝創意總監及策展人陸詠沁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團隊決定匯聚本地及國際工藝師,源於團隊深信跨文化交流的力量,以及共同創作過程所能激發的活力。「我們尋找的工藝師不僅技藝精湛,更重要的是具備開放思維,願意探索其工藝的界限,並勇於嘗試創新方法。我們根據以下標準進行甄選:首先,對其傳統技藝的精湛掌握至關重要;其次,我們尋找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工藝師,(他們)願意突破工藝界限,並採用創新方法;最後,對合作的熱忱和對展覽主題的共同願景至關重要。最終的配對經過仔細考慮,確保藝術手法和文化背景之間的協同效應,從而激發出意想不到且豐富的創意成果。」

陸詠沁指出,本次展覽的靈魂在於其內在的多元性。每位工藝師都將其獨特的視角、根深蒂固的傳統和個人的創意聲音融入到合作過程中。「它們體現了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創新之間的生動對話。正是這種對話賦予了這些非凡作品生命力。」她表示,展覽更是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象的縮影,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藝師,每位工藝師都貢獻了其獨特的技能和觀點。展出的作品證明了香港擁抱多元化的能力,亦營造了一個創意平台,「在這個平台中,傳統不僅得到保護,而且得到重新詮釋和振興。本次展覽有力地表明了香港的文化交流能力及其作為藝術創新中心的地位。」

陸詠沁認為,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工藝師之間的合作,有力地證明了師徒制的持久精神,以及在擁抱創新方法的同時保護傳統技能的重要性。「年輕的工藝師從年長者那裏獲得寶貴的知識和經驗,而年長一代則從年輕一代的新鮮視角和創新理念中獲得啟發。這種相互交流創造了充滿活力和豐富的學習環境,確保了傳統工藝的延續,同時也突破了其界限。這證明了代際交流的持久力量以及21世紀傳統工藝的活力。」

她強調,香港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工藝,這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絕佳機會,但想要充分發揮其潛力,仍需仔細培育和策略性支持才能。「雖然人們非常重視傳統,但要促進創新並確保這些工藝的可持續性,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我們需要投資於教育和培訓項目,支持年輕的工藝師,並為他們提供發展所需的資源。不同世代和文化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探索新的市場和途徑,在全球舞台上展示香港獨特的工藝傳統同樣重要。政府的支持,加上私營部門的投資和面向公眾的宣傳活動,對於確保香港工藝行業的長期成功至關重要。」

她希望此次展覽能成為香港工藝生態系統積極變革的催化劑,同時激發人們對傳統工藝的重新認識,促進工藝師之間的合作,並鼓勵年輕一代從事工藝行業。「對於觀眾而言,我希望本次展覽能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挑戰他們對工藝的既定觀念,並展現其在當代世界的意義。」她表示,本次展覽不僅僅是一個活動,更是一份對工藝未來的承諾,「它證明了工藝的持久力量,以及它超越文化和世代的意涵。」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