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環境保護署:期望未來10年將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減少約1000噸

2025-09-28 20:28:55 香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減廢回收,近年在減廢回收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垃圾棄置量持續下降,回收率亦穩步上升。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鄭健28日表示,暫緩實施垃圾收費並沒有令市民減廢回收的意欲下降,反而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意欲。他期望在市民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減廢回收工作下,未來十年把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現時的約1萬噸再減少約1,000噸,便有望在無需興建第三座垃圾焚化設施前提下,於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的目標。他透露,特區政府未來將循加強宣傳教育、持續完善回收配套、盡用市場力量及持續與業界探討四大方向,繼續努力推動減廢回收工作。

(左起)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郭美珩,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減廢)鄭健,綠在大埔墟營運團體環保協進會總幹事邱榮光。香港文匯報記者 北山彥 攝

鄭健引述數據指出,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2021年高峰期約11,300噸,持續下降至去年的約10,510噸,今年上半年更已進一步降至約10,100噸,顯示特區政府的減廢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過去不斷上升的趨勢。同時,整體回收率亦從2020年的28%持續增至2024年的34%;「綠在區區」去年的回收量亦按年大幅增加60%,今年上半年亦比去年同期上升20%。值得關注的是,約45%參與「綠在區區」的市民,回收並非為了「綠綠賞」積分,而是自發支持環保,反映民間環保意識日益增強。

香港文匯報記者到「綠在大埔墟」了解其運作情況,市民王女士指每星期會到該處一次,主要回收廢紙、膠樽及紙包飲品盒等物品。她認為回收工作並不困難,因已養成習慣,更會特意儲存回收物再集中送往回收點。儘管她累積了不少「綠綠賞」積分,但至今未曾換取任何禮物,因她強調參與回收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地球。市民霍先生到「綠在大埔墟」主要是回收舊電池,他平時也會將舊電器帶到上址回收,約每半年一次。由於回收頻率不高,他坦言換積分並非其主要動機,更重要的是透過行動為環保出一分力。

早前多項民意調查結果均顯示,約七八成市民不贊成現階段推出垃圾收費,他們更傾向接受協助性及鼓勵性措施,以提升減廢回收意願。業界及相關持分者方面,特區政府過去數月已約見飲食界、物管界及清潔界代表,對方明確指目前面臨人手短缺及營運挑戰,亦透過書面方式反映不希望過於倉促地推行垃圾收費。

鄭健指出,特區政府開展減廢回收工作時必須充分考慮民情,因時制宜地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他指未來將循四大方向繼續努力推動減廢回收,且各環節緊密相連,「首先是加強宣傳教育,幫助市民養成環保生活習慣,共同打造綠色生活文化。我們亦會持續完善回收配套,包括『綠在區區』網路及廚餘回收網絡。」

特區政府亦會盡量利用市場力量,完善並提升環境基礎設施,例如即將落成的環保園現代化紙漿廠,便是市場自行投資的環境基建措施。鄭健期望通過該些項目,幫助香港順利過渡進入綠色經濟轉型。最後,特區政府會持續與業界共同探索適合且務實可行的環保措施。鄭健表示,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特區政府注重與業界共同發掘他們與商界均有意推動的回收項目,「例如業界普遍認為極具意義且有助減廢回收的『生產者責任制』,政府將與業界『拍住去做』,透過攜手合作達致更佳成效。」

「生產者責任」相關的條例草案已於今年7月獲立法會通過,以訂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共同法律框架,以便日後按實際情況逐步將受規管產品納入生產者責任計劃。鄭健表示,未來將率先推出飲品膠樽、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相關的「生產者責任制」,特區政府已與業界密切磋商細節,將在立法會換屆後諮詢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進一步討論相關細節。

責任編輯: 宋得書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