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片)匯見論壇 |羅永浩怒戰西貝:預製菜是洪水猛獸嗎?香港業界何去何從?

2025-09-27 18:30:00 香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 預製菜近年悄然席捲全國餐飲業,近期內地企業家羅永浩與西貝莜麵村創辦人賈國龍的爭議更將這個話題推向風口浪尖。羅永浩指控西貝「幾乎全是預製菜」且價格高昂,引發消費者對餐廳誠信和知情權的質疑,但羅永浩也被網友批評,是利用民粹情緒放大誤解。

西貝早前堅稱其使用中央廚房半成品,不屬國家標準下的預製菜。事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國務院食安辦宣布將加快制定預製菜國家標準,並要求餐飲行業標示使用預製菜的情況。

這次預製菜討論席捲全國,香港餐飲業如何從這場爭議中借鑑教訓?本地消費者對預製菜接受度如何?香港能否打造透明、安全的預製菜產業?香港文匯報邀請飲食業管理專業人員協會主席黃志江、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強,以及時事評論員、國際策略顧問鄭國鈞博士共同探討。

焦點一:釐清食安風險與預製菜定義

按目前國家標準,中央廚房半成品、麥當勞的漢堡等均不屬預製菜,或與公眾認知不符。消費者則擔憂預製菜添加劑、長期冷凍的「僵尸食材」會影響健康。

黃志江表示,香港飲食業實際長期使用預製菜,如梅菜扣肉、咖喱牛腩、燉湯等需長時間製作的菜式,早已是行業慣例。而預製菜的定義需視製作流程而定,如茶餐廳的沙嗲牛肉可能提前炒好,但未必屬於急凍後翻熱的典型預製菜。他對預製菜持兩面態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廚師工作量與成本,另一方面或會削弱傳統廚藝傳承,如一些傳統菜式的製作技藝已鮮有人知。

張志強指,預製菜在嚴格監管下安全無虞,現代技術如氣調包裝可延長保質期而無需過量添加劑。例如,冷凍一年的西蘭花或保質期兩年的魚類,通過先進包裝技術可保持品質。塑化劑問題在合規包裝下,同樣風險極低,真正的食安隱患在於原材料源頭,如雞隻過量抗生素或蔬菜農藥殘留,而非預製菜本身。

鄭國鈞認為,公眾對預製菜的誤解源於認知不足,如年輕人不知道西瓜皮是綠色,反映教育缺失。他呼籲加強科普教育,讓消費者明白預製菜的便利性與標準化優勢,並理性看待性價比,而非一味追求「新鮮」迷思。

焦點二:消費者的觀感與知情權

羅永浩與西貝的爭議,放大了消費者對預製菜的不信任,部分人認為西貝宣傳「新鮮現做」卻賣高價構成欺騙。香港法例目前僅規管預先包裝食物的標籤,預製菜監管尚未明確。消費者知情權的邊界在哪?

黃志江認為,預製菜標籤在茶餐廳等小型餐飲執行難度高,如乾炒牛河也可能提前備料,難以明確定義為預製菜或現製菜,過細規管也會加重業界負擔,尤其是個體戶如車仔麵店,豬腸、牛腩等均屬預製範疇,實行強制標示或導致經營困難。他建議,政府應給予緩衝期並明確定義,避免一刀切。

張志強認同標籤能增強消費者信心,但執行需考慮實際情況。典型預製菜(如急凍後翻熱)應與經初步加工的食材區分,香港可參考內地標準,規管預包裝預製菜的成分標示。消費者對添加劑的恐懼多源於誤解,應通過教育讓其理解營養與安全資訊。

鄭國鈞則指,現時即使有標籤的食物,消費者也可能認知不足,如部分人忽略成分表,甚至不知明膠可能含豬成分。他亦提及2011年英國Tesco馬肉事件及2014年上海福喜事件,反映強制標籤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供應鏈源頭問題可能比預製菜更嚴重。香港需加強科普教育,讓消費者理性選擇。

焦點三:香港預製菜產業的發展機遇

香港餐飲業如何結合本地漁農資源,把握預製菜機遇?

黃志江表示,香港有連鎖快餐品牌在本地設廠,堅持本地生產,香港豉油與香料等選擇亦與內地做法不同,港式傳統風味值得堅守,而發展預製菜亦有利於標準化和成本控制。他建議業界應推廣本地養殖的雞與魚,增強消費者對新鮮食材的信心,同時借助電商平台宣傳香港漁農業。

張志強表示,香港預製菜產業可借鑑內地標準化經驗,中央廚房的規模化生產具備高衞生標準與檢測能力。香港應制定清晰的預製菜定義,規管添加劑與包裝技術。

鄭國鈞表示,香港快餐文化中預製菜已無處不在,但公眾缺乏對食材與工藝的認知。他建議將食品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讓年輕一代理解製作難度,如咖喱牛腩需數小時烹調,從而理性看待預製菜的便利性與價值。

另外,就個別品牌飲料售價便宜,有網友抨擊其可能含有大量色素或添加劑,亦有不少網友持「好喝就行」態度,不在意成分細節。黃志江回應指,同類產品售價可能差異很大,如花膠可廉價或昂貴,但若僅僅追求低價,未必是成熟的消費態度。

張志強認為,消費者應知曉更多成分資訊,包括1+7營養標籤制度之外的添加劑,以作理性選擇,例如比較高價與低價雪糕的成分表,有助評估風險。

監製:胡恬恬、趙夢縈;封面設計:張景光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