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影射藥 | 美誠月餅翻版?文匯報記者「放蛇」發現內地代工企業平價生產模式

2025-09-27 08:25:46 香港
●部分影射藥公司大門及水牌都不標示公司名稱,十分隱蔽。 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廣濟)香港零售市場湧現未經註冊的影射藥,香港文匯報記者於是根據影射藥包裝上標示的經銷商或代理商地址,親身前往數十個地點調查,竟發現上址不是臨時倉庫、外包裝廠,就是虛假地址,實際生產線始終無從尋覓。有正貨藥廠負責人多年追查影射藥源頭,也同樣屢屢受阻於虛假地址,已斷掉線索,正貨藥廠懷疑多數影射藥來自內地生產,通過跨境運輸進入香港市場。為揭開真相,記者透過電話「放蛇」、實地巡查及網上調查,有內地代工生產影射藥的企業表示,願提供半成品跨境運作方案,這些成本低廉但功效存疑的生產模式,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健康風險,亦影響正牌港貨聲譽。

●記者巡查多間影射藥公司工廈登記地址,發現單位只是作簡單倉庫及寫字樓使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過整理市面影射藥資料,總結出一份名單。榜上共有二三十間主要的代理、生產及品牌持有人。通過網上查詢,發現市面多款影射藥的品牌持有者,多為由中醫家族發展而來的公司,規模從小型企業到頗具影響力的藥廠不等。這些公司除經營經註冊的中成藥外(當中部分是影射藥),更多是主推保健品代工及OEM貼牌服務,影射藥佔其產品大宗。為了解詳情,記者假扮擁有祖傳藥方,致電其中一家公司邀請合作生產,希望打造品牌並打入市場,詢問合作可行性。

邀公司合作 負責人疑說漏嘴

該公司負責人B先生(化名)熱情回應,提出兩種方案:一是註冊正規中成藥,二是以保健食品形式快速推出。B先生詳述,註冊中成藥需經過化驗、測試及審批,耗時至少一年,且成本高達60萬元,成功率無保證;反之,生產保健食品僅需10萬元至20萬元即可獲得數萬件樣品,若採用該公司現成的配方進行「貼牌」(即換舊酒新瓶,用其配方另註新品牌),成本可再降低數倍,時間也大幅縮短。

●男子進入該貨倉時,記者隱約見到內部疑似進行外包裝工作。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當記者問及保健食品是否需政府檢測及產地問題時,B先生疑似說漏嘴稱:「正常的貨品一來香港都要檢測的。」記者遂追問言下之意,是產品非香港製造?他即改口強調「肯定在香港生產」,並稱公司擁有本地生產線。然而,當記者提出參觀生產線時,B先生斷然拒絕,稱生產線不對外開放,且聲稱「不同配方要求不同,參觀無意義」。此番對話令人懷疑,該公司產品可能並非全部在香港製造。

為進一步驗證,記者根據影射藥包裝及公司網站上的公開地址,實地走訪數十間位於香港工廈的經銷商及代理商地址,發現多數單位大門緊鎖,無任何機器運作聲響,僅見堆放的保健品紙箱及濃烈的藥材味。

●某影射藥公司登記地址內傳出濃烈中藥材氣味,男職員掩飾稱此處是迷你倉,入口在另一棟大廈。 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暗訪巧遇搬貨 職員訛稱迷你倉

其中在一間單位暗訪時,香港文匯報記者巧遇職員開門搬貨,透過門縫瞥見散裝膠囊及紙箱堆積,但無大型機械設備,藥材味從門內飄出。記者詢問此處用途,職員遮掩稱「是迷你倉」,並指向大廈另一座的升降機,似有意轉移話題。

●某市面銷售多款影射藥的公司登記地址竟是一間工程公司地舖(左)。

另一地址更離奇,表面上登記為一間影射藥代理商的地舖,實際上竟是一家已暫停營業的工程公司,疑似是影射藥虛報地址。

根據資料,記者統計及巡查的影射藥公司中,僅三間擁有持牌中成藥製造廠,絕大多數影射藥產品的生產線高度存疑,這些發現指向一個可能性:所謂的「藥廠地址」多為辦公室、貨場或簡易包裝廠,而真正的製造流水線,有可能並非設於香港。

借「藥膳」之名運港 再貼上「香港製造」

為探究影射藥是否來自內地,記者透過微信聯繫廣東省內多家聲稱提供保健品OEM(代工)貼牌代加工的公司,記者假扮有意在香港銷售產品的客戶,詢問生產及跨境運作方案。廣州及中山兩家頗具規模的公司爆料,由於藥物出口必須要提供許可證,出口要求嚴格,故內地代工企業生產的中藥,成分必須是「藥膳」,即既能稱之為藥,也是日常食品,如甘草、決明子等,以逃過法眼運往香港,然後在港重新包裝貼上「香港製造」標籤即成。

穗企提供藥食同源「一條龍」服務

廣州一家健康食品公司主打藥食同源產品,使用既屬中藥材又可作為食物的原料,避免嚴格受限的中藥材。產品形式包括片劑、沖劑及膠囊,可採用現有配方或調整客戶提供的配方以符合規定。當記者表示希望在香港銷售但需降低成本時,對方提出跨境模式:內地工廠完成半成品製作,運至香港後由其香港公司負責灌裝及包裝,成品可標示「香港製造」。公司代表強調,此方案成本低於香港本地包裝,且產品以食療形式推廣,規避中成藥監管。此模式雖合法,卻遊走於監管邊緣。

中山一家代工企業則更為大膽。當記者詢問是否可生產中成藥時,對方未予否認,稱「我們是專業的,產品交給我們」。對方提供兩方案:一是內地生產成品,經正規報關入港;二是僅提供半成品,客戶自行運至香港,並強調不可使用公司名義報關,以降低風險。當記者質疑成品無法標示「香港製造」時,對方建議後者方案,暗示客戶可自行處理後續包裝。此模式顯示,內地企業在影射藥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卻刻意規避直接責任。

中成藥濫用「香港製造」 恐變美誠月餅翻版

市面上多款影射藥保健品包裝標註模糊、涉嫌偽裝國外品牌,引發對實際生產地的強烈懷疑。香港文匯報記者深入調查這些產品的原產地與生產地溯源難題,進一步暴露香港製造品牌的系統性問題,包括假冒香港老字號、監管漏洞及信譽危機。以電商熱賣的一款袪濕藥品牌為例,這些產品表面宣傳「香港老字號」,但實際溯源過程發現有諸多誤導消費者嫌疑,可能損害「香港製造」的品牌效應。

●該袪濕藥部分批次外包裝上二維碼供消費者溯源。受訪者供圖

調查揭包裝模糊與假冒亂象

記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影射藥保健品生產地址無法溯源,包裝僅註明經銷商或代理商寫字樓地址,即使標註製造商,也非實際生產廠家。部分產品以全日文包裝假冒日本貨,列虛假公司(如「××××株式會社」)及編號(如HKCP-),查無實據,純屬混淆視聽。更甚者利用「一條龍」模式,同一老闆註冊多間公司,假扮德國或日本品牌,自家公司完成生產到銷售,借香港註冊便利規避溯源。

繼上半年「香港大藥房」曝光(港註冊公司,內地代工貼牌,假冒香港老字號)後,一款袪濕藥品牌故伎重施,主推電商銷售袪濕中成藥等保健食品。該品牌自稱2014年成立,2017年在港註冊,卻宣傳為「香港幾十年老品牌」,請香港藝人帶貨,配合線下廣告增曝光。但包裝繁體字錯漏百出,如「乾燥」的「乾」誤寫為「幹」,令人質疑其香港製造真偽。

電商宣傳上,天貓旗艦店稱「香港品牌 正品入倉 海關監管」保稅倉直發,抖音旗艦店宣稱原產地「香港特別行政區」。然而,官網無生產線資訊,僅在電商平台聲稱工廠通過GMP認證。網友掃描產品二維碼,顯示生產廠為「某某(香港)制葯有限公司」(2023年港註冊,簡體字名稱),GMP認證僅限「糖果、零食、乾貨、食品配料及膳食補充劑重新包裝服務」,非全製程,暴露生產地不透明。

標註手法上,影射藥保健品避用「Made in」字樣,改用模糊詞如「Product of Japan」或「德國配方」。袪濕中成藥產品僅標「某某有限公司謹製」及香港地址,擦邊球處理放大溯源難度,生產地資訊模糊不清。

業界憂阻礙老品牌北上拓展

本地知名中藥及保健品製造商發言人向本報指出,假冒香港品牌(如美誠月餅、香港大藥房等)令內地消費者對香港產品產生防備,阻礙老品牌內地拓展。假冒產品銷售過火,一旦曝光,損害香港品牌信譽,尤其在北方市場,消費者對香港產品了解較少,假老字號正抹黑香港招牌。

發言人解釋假冒機制:假冒者輕鬆在港註冊公司或商標,內地代工生產,半成品入關後僅在港包裝,不在港銷售,卻跨境發回內地,冒充「純正香港品牌」,利用香港元素及明星帶貨,配合大量線下廣告,誤導遊客及內地消費者。

對香港製造聲譽影響深遠:南方消費者(尤兩廣)受TVB等香港文化影響,原本信任香港品牌,但假冒事件動搖信心,導致老品牌內地市場拓展受阻。中成藥市場尤其受創,疫情後內地中醫接受度提升,國家推動中醫藥發展,但假冒品牌(如漢方藥)削弱優勢,衝擊更擴及香港整體形象。消費者誤以為假貨氾濫,旅遊意願降低。消費者的行為改變令代購減少,品牌轉向電商,但假冒產品令消費者屢受騙,愈發警惕,產生惡性循環。

該發言人建議加強品牌保護,彌補漏洞,包括嚴格規範外包裝原產地標示、強制標明生產線地址、嚴查GMP濫用,推動預防性監管。消費者需提升辨識能力,避免上當。若不解決,香港老品牌恐因缺乏傳承及內部爭議而消失。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