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樂聲婉轉,掌聲雷動,由上海歌舞團打造的「新國風」民族舞劇《李清照》帶來震撼動人的香港首演。作為香港「中華文化節2025」「明月耀香江」「國風國韻飄香江」三大文化品牌的核心劇目,舞劇《李清照》以清麗色彩展現宋風宋韻,優美呈現了才女李清照的人生歷程與精神世界。在香港首演前,舞劇還專門安排了免費「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邀請學生們一同踏入中華美藝的世界。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民族舞劇《李清照》為紀念李清照誕辰940周年創作,以現代視角和藝術形式呈現了宋代詞人李清照的曠世才情與跌宕人生。自創排以來,舞劇《李清照》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表達,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入選文旅部2024新創劇目重點選題,更獲國內外權威認可。
全劇以15個詞牌名為引,透過舞蹈藝術將李清照在不同時期的人生際遇和名垂青史的詩篇名句呈現出來。值得關注的是,舞劇《李清照》的舞台審美方面表現出極高的水準,不僅在每一幕中都貫徹了簡約優雅的設計,同時十分注重「留白」。
舞劇中的國風元素如月洞門、窗格、桌椅、几案、硯台、筆墨、汝瓷、香爐、茶具、棋盤等都成為了超越道具功能性的存在,和劇中角色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不同時期的國風美學生活圖景。據悉,為了原汁原味地呈現古風古韻,場景中不少的道具都是從古畫典籍中找到出處,再利用三維打印技術而成,運用科技元素實現國風藝術創新。
依港劇場調整設計
飾演李清照的首席演員周曉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李清照》從最初的創排、嘗試舞蹈素材,以及搭配舞美裝置花了一到兩年的時間,最終又花了半年的時間在台上合成。在創作過程中,幾乎所有演員都提前閱讀了大量李清照的詩詞文本,「難點並不在演出,而是我們如何用短短兩小時的時間把李清照如此不凡的一生以及宋代的文化融合呈現出來。」
飾演趙明誠的王佳俊介紹說,此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劇院的舞台上演出有一種「深刻的沉浸感」,「也許是因為舞台和觀眾的距離更近。」舞劇中涉及大量的旋轉動作以及道具的移動調度,這也要求演員們依據不同的舞台尺寸來不斷調整具體的動作細節,「比如大一點的舞台原來轉一圈的設計就要改為轉兩圈。」
為更好適配此次香港的演出舞台,《李清照》劇組對舞美、燈光及多媒體設計再次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執行導演侯騰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在舞美方面克服了不少困難,比如有場道具的撤場方式原本是由舞美老師直接撤下,但由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上場口空間有限,便改為讓演員「明撤」。
此次《李清照》劇組由上海赴港更遇上「樺加沙」超強颱風,不少工作人員都經歷了多次航班取消,最終抵港時本已非常疲憊,但為了搶綵排時間、保證巡演效果,全體演職員都立即投入到籌備工作中來,爭分奪秒地完成了首演前的準備工作。侯騰飛透露,因為颱風原因,原本需要3天的裝台時間壓縮至13小時,首演前日演員們更排練到夜晚11點。「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調整都是為了最大程度地確保巡演效果。」他表示,希望以這部舞劇為重要切口,推動滬港藝術界深化合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江之畔繼續綻放光彩。
學生觀眾:「想多看幾次」
李清照的詞風兼具婉約及豪邁,其詞風的轉變反映了其人生際遇的戲劇性變化,這一切也被完美呈現在舞劇《李清照》的演繹中。舞劇通過古典舞的韻律與現代舞的創新融合,傳遞詩詞中的文學意蘊和家國情懷,同時呈現宋韻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這一切特性也使其成為了體現中華文化藝術之美的絕佳範例。
在首演正式開始前的下午,「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特邀超過1100名師生及社區人士免費欣賞《李清照》的公開綵排,以演出直接傳遞中華文化藝術魅力,傳承中華文脈。此次公開綵排受到不少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
中學生黃洛晞和盧奕喬在觀演結束後難掩感動之情。在接受採訪時,黃洛晞提到,整個舞劇對於情節的演繹十分細膩,雖然她並沒有完整閱讀過李清照的生平,在觀看舞劇時竟有種十分了解李清照的感覺。「各種國風的元素非常優美,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舞劇《李清照》。」盧奕喬則表示演員的專業程度讓她驚訝:「之前只看過有台詞的粵劇,沒有想到全程沒有一句念白的舞劇也可以這麼好看。」
小學生鄺思霖表示十分喜愛舞劇《李清照》,「會想再多看幾次。」她表示,這一舞劇中的場景、燈光、顏色和演員的情緒變化都十分明顯,雖然自己是小學生卻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我都可以看到演員臉上的表情,會隨演員的憂傷情緒而傷心落淚。」小學生何培心認為舞劇《李清照》的全體演員都讓她看到了「專業和投入」,「希望學校多多組織來看。」
中華文化節2025:
明月耀香江—上海歌舞團:舞劇《李清照》
時間: 9月27日 晚上7時30分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