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詩意笑聲滿載的《斯拉法的下雪秀》

2025-09-27 04:10:48 副刊
●《斯拉法的下雪秀》讓劇院現場變成夢幻空間。澳門文化局供圖
●《斯拉法的下雪秀》帶來令人心折的丑劇演出。澳門文化局供圖

●文:江藍

由俄羅斯著名小丑藝術家斯拉法·普隆尼(Slava Polunin)創作的《斯拉法的下雪秀》(《下雪秀》),是一場橫跨時空、穿越語言的舞台傑作。這部自1993年首演以來即風靡全球的小丑劇,將小丑演出玩得出神入化,再嵌進充滿詩意及哲思的場景,讓大觀眾在歡笑與沉思之間自由穿梭,小觀眾盡情投入那滑稽的世界。結尾更是不論大小觀眾,全民也狂歡的嘉年華般的場景。

這次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將Slava's  Snowshow譯作《斯拉法的下雪秀》。與香港上演時的譯名《下雪了,斯拉法的布蘭詩歌》相比,香港譯名雖然詩意濃厚,卻略顯直白與過度詮釋。相比之下,原名中譯《斯拉法的下雪秀》簡潔有力,既保留了神秘感,也讓觀眾在進場前便開始想像這場雪的模樣與意義。

斯拉法創造了兩個標誌性角色——黃袍小丑與綠袍小丑,彷彿是他自己與內心的自我同台對話。一開始,黃袍小丑神情落寞,頸繫繩索叫人想到是否想要自尋短見,隨後卻拉出一個又一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分身,像是孤獨的自我不斷尋找陪伴,也像是內心情緒的分裂與重組。這段表演既叫人莞爾,也令人深思。

當然,小丑表演成功與否首先是能否令人發笑。《下雪秀》中的小丑雖然已不是由普隆尼本人出演,但經由他小丑學院訓練出來,對掌握觀眾情緒也有一手。經典的小丑橋段如「對望不准笑」、「我玩給你看」等,在小丑的演繹下充滿節奏與張力。無需語言,僅憑肢體與眼神,便能讓全場觀眾——不論年齡大小——笑得前仰後翻。

小丑與觀眾的互動,是小丑表演很重要的部分。《下雪秀》中小丑大膽地走進觀眾席,在觀眾之間的空椅上拾級而上。闊袍大袖、步履彷彿笨重,但行動卻是十分穩健,還與身旁觀眾有互動,令全場觀眾既驚訝又全神貫注看着他一步步地向前。這當中有驚險,也有共同進退的況味。此外的經典玩水環節雖然集中在台前的觀眾,但小丑們下台巡場時,出其不意向觀眾噴水,讓閃避的台前觀眾與笑看他人狼狽相的劇場後排觀眾各得其樂,也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小丑雖然是引人發笑的角色,但上乘的小丑演出其實是悲喜交集,也充滿哲思的。《下雪秀》中,當玩具火車緩緩駛入舞台,小丑的眼神充滿憂鬱,火車常常象徵着鄉愁,孤獨的小丑在外的時刻想起家鄉的一切。氣氛由歡樂轉向沉鬱,大人可以感受到那種孤寂,而小朋友當然仍被那小火車吸引,開懷大笑。至於點題的大雪紛飛,雪片由台上飛到台下,時間彷彿凝結。這些場景如夢似幻,讓人在喧鬧中感受靜謐,在歡笑中體會孤獨。在這場雪中,我們都成了孩子,也都找回了那份久違的純真。

不過,演出中最觸動我的,是小丑聽電話的一場戲。他不停在台上的兩座電話來回答話,彷彿在向電話那邊的人極力傾訴,又彷彿希望對方理解。那股迫切及渴望,讓坐在台下的我都深深感受到,很是厲害。

但最終,斯法拉還是希望觀眾帶着愉快的心情離開,於是設計了一個嘉年華式的收結:由台上飄浮到台下、劇院後座,由小到巨型的氣球,就在劇院中飄來飄去,台上的小丑演奏着熱鬧的音樂,一下子令在場的觀眾,不論大小,血液都沸騰起來,大家都嘗試拍打飄過身邊的氣球,又或者拍給伸手不及的小朋友,有些更嘗試追隨着氣球的路徑……劇院彷彿成了嘉年華會場。

《下雪秀》不只是小丑戲,更是一場關於人生、童年、孤獨與歡笑的詩意旅程。它提醒我們:快樂不必複雜,悲傷也可以美麗。這也是藝術美麗之處。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