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良心茶遊記】鐵血江防茶馬渡(上)

2025-09-27 04:05:45 副刊
●惠通橋東岸遠征軍江防碉堡。 作者供圖

●良 心

怒江劈開滇西群山時,在惠通橋所在地段拐出一道蒼勁的弧線。這道弧線,既是地理的天塹,更是精神的坐標。滇緬公路沿着這條怒江峽谷的弧線盤旋,江水撞擊礁石的轟鳴緊緊相隨。這就是劈開橫斷山脈的大江和遠征軍在施甸境內鑄造的125公里江防線——拱衛中國抗戰大後方的核心防線。

惠通橋阻擊戰勝利後,為了有效遏制滇西日軍強渡怒江進攻西南大後方,由當時駐防雲南的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率所統第71軍、第6軍等部數萬人沿江設防,在美國支持下建立堅固屏障,與日軍形成長達兩年多的隔江對峙之勢。據當年媒體報道,怒江河谷的中國遠征軍江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盟軍在中印緬戰場設置規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和堅守時間最長的戰略防線,被譽為攻不破的「東方馬其諾」防線。這條防線的形成,有效遏制了日軍對我國西南大後方的進犯。同時也為20萬中國遠征軍的重組和訓練贏得了時間,為1944年滇西、緬北大反攻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自北向南縱貫雲南西部的怒江峽谷,北接西藏、南通緬甸,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地區從大理、保山經過騰沖、龍陵、德宏,前往緬甸、印度的茶馬驛道的必經要道。千萬年的地殼錯動和水流切割,造就了該區域巨大的地形落差——河谷海拔高程僅600餘米,而兩岸的陡峭山脊則往往在3,000米以上,高差懸殊達2,000多米,素被世人稱作是「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險絕之地。

據當時留下的諸多史料記載,中國遠征軍的怒江東岸防線沿怒江北起瀘水以上,南至龍陵滾弄以南,長達400公里。在沿江防線上,大凡可由西向東通行的橋樑渡口和山口要隘,均派重兵防守,並組織當地民工搶修了大量的碉樓暗堡和戰壕掩體等防禦工事。在這條防線上修建的作戰防禦設施,大小共有20餘組(群)之多。當年惠通橋阻擊戰的主陣地,惠通橋東岸孩婆山、大山頭一帶山坡,成為了遠征軍整個怒江防線的核心陣地。

惠通橋所在的施甸縣的怒江東岸,處於日軍從緬甸東侵雲南腹地的必經地帶,因而是遠征軍江防的核心戰略地段,是遠征軍與日軍隔江對峙和發起反攻決勝的橋頭堡,也是二次大戰期間中印緬戰場的重要節點。施甸位於保山市南部,古名為勐底,傣語意為「美麗的壩子」。施甸縣的姚關境內曾先後出土春秋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青銅器。

施甸各族人民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滇緬公路施甸段的石碾子,紋路裏嵌着草屑與汗漬。當年修築滇緬公路,施甸每天有3萬餘人自帶乾糧上工,用鋤頭、鐵錘在陡峭山岩上開山闢路,其中有許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還有400餘人犧牲。為鞏固江防,9萬多施甸人民和遠征軍一起,在125公里長的怒江東岸建起了14座碉堡,開挖戰壕12,000餘米,構築指揮工事120座,各類火力工事1,300餘處,用血肉築起了一道堵住日寇東進的銅牆鐵壁。

惠通橋阻擊戰勝利後,惠通橋阻擊戰的勝利之師第36師於當年6月就開始和當地各族居民一起,在阻擊戰的血戰陣地建設江防。遠征軍的工兵根據阻擊戰付出的血的經驗教訓,依地形逐層修建了江防陣地設施,與對岸臘勐松山的日軍陣地形成長期對峙之勢。惠通橋江防陣地地形東高西低,東靠老魯田地區山地,西、南兩面憑臨淵深萬丈的惠通橋峽谷。陣地依山形地勢布設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為江邊的灘頭陣地。包括位於惠通橋東岸的小團山灘頭陣地和上游約2公里的老臘勐渡東岸灘頭陣地兩處。均在突出位置設有土石暗堡數座和相連的戰壕掩體多處,可分別對橋址和渡口所在江面及對岸的山腳公路形成近距離俯射控制。後來71軍為加強怒江東岸防禦,在大坪子村莆草地滇緬公路邊建築了望江台碉堡。碉堡距怒江800米,離滇緬公路100米。碉堡所在地居高臨下,在碉堡內可觀察到惠通橋上下游近5公里江面情況,是遠征軍與日軍隔江對峙的重要江防工事。

第二層為中間的主體防禦陣地。分別由孩婆山中心陣地和左右兩邊的側翼陣地三部分組成。其中,孩婆山中心陣地為一在江邊高地上獨立凸起的橢圓形山樑,山頂海拔1,400餘米,臨江一面築有一圈長約500米的環形戰壕,壕前突出位置分設數十組射擊掩體和土石炮台,可對惠通橋以上至老渡口約2公里的江面及西岸的環山公路形成全方位的俯射控制;右翼陣地位於孩婆山右前側的三個山和更北邊的大蜂子窩山嘴上,分別設有一座六邊形鋼筋混凝土碉堡和與之相連的部分戰壕掩體;左翼陣地位於孩婆山左後側約3公里的大山頭公路下側望江台上,建有六邊形鋼筋混凝土碉堡一座,可對惠通橋及以下數公里的江面形成俯射控制之勢。

第三層為後面的炮兵支援陣地。位於孩婆山東後側約3公里的大山頭上。大山頭是大坪子村的一座大山,海拔1,570米。在山頂可直視松山,向下可將惠通橋及附近幾公里的地方看得一清二楚。惠通橋阻擊戰的關鍵時刻,36師106團團部設立在大山頭上。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也親臨大山頭部署孩婆山阻擊戰。

大山頭山樑為東西走勢,最高海拔1,600餘米,前方俯瞰孩婆山及惠通橋峽谷,並與對岸的臘勐松山遙遙相對。山頂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次形成三個面積在1,000至3,000平方米之間的平台,後側有彈石炮車路與山腰的滇緬公路相接。平台上各有10餘座用石塊圍砌的長方形炮台和相關的射擊觀測所、彈藥庫、掩蔽部等設施,可配合前沿的孩婆山陣地對山下的惠通橋河谷乃至當年日軍主要盤踞的臘勐、松山等地形成遠程控制之勢。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開始滇西大反攻,惠通橋東岸江防陣地先後交由第11集團軍第71軍及長官部直屬第8軍負責。其間盟軍又在大坪子小團山山頂建了高炮陣地。小團山高炮陣地是惠通橋東岸防守惠通橋被轟炸的最佳高射炮射擊工事,在中國遠征軍渡江反攻和攻克松山的戰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松山戰役打響後,遠征軍工兵依託惠通橋東岸江防緊急搶修惠通橋,惠通橋於當年7月17日恢復通車。剛恢復通車的惠通橋橋面僅3根鋼索承重,上面鋪着木板,連護欄都沒有。但它成為了遠征軍越江反攻的主要通道和後勤供應樞紐,為遠征軍攻克松山、收復龍陵和芒市發揮了關鍵作用,加速了中國遠征軍滇西大反攻的勝利。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