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與社會挑戰的時代,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是知識傳承的殿堂,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關鍵引擎。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深刻認同此使命,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其核心戰略、日常運營及社區服務之中,以全方位的行動,詮釋其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
教大的可持續發展承諾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植根於大學的發展策略之中。在最新發布的《策略發展計劃2025-2031》中,「為可持續發展出力」被明確列為四大關鍵策略範疇之一,彰顯了校方將此理念置於未來發展的核心地位。大學致力於依循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並結合國家與本地政策,在教學、研究、校園管理及社區服務等層面,全面提升社群成員的環保意識,應對環境、社會及經濟挑戰。
引領這一願景的是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涵蓋課程與教學、地理與環境教育、生命與價值觀教育等,這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在他的領導下,教大不僅致力於培育具備環保意識的下一代教育工作者,更透過國際合作網絡,將可持續發展的種子播撒至更廣闊的區域。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大對自身校園環境的細緻管理與持續優化上。大學致力在教學、研究與日常營運中,營造可持續發展文化,並成為一個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大推行了多元化的綠色措施,將環保實踐融入師生的日常。
實踐推行校園環保
校園內定期舉辦的「零廢生活節」和「校園回收日」等活動,旨在提升師生的環保意識,鼓勵從源頭減廢。在硬件設施上,大埔校園設置了環保署的智能回收箱,方便回收廢紙、金屬及其他塑膠,使用者更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賺取積分,激勵回收行為。
為鼓勵師生減少使用即棄外賣餐盒,教大積極推行「賽馬會綠續·源園」餐盒借用計劃。師生在校園餐廳購買外賣時,可使用設於餐廳內的餐盒借用機借用可重用餐盒,以幫助減少塑膠廢物。
除了廢物管理,教大在節能減排方面也擬定了明確目標,例如計劃到2030/31學年,將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30%,並減少8%的人均用電量。為此,大學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使用,在校園各處加裝太陽能板,並逐步以更節能的LED燈具及高效能設施取代舊有設備。
為推動綠色運輸及鼓勵使用電動車以減少碳排放,教大亦在校園基建上積極投入,於停車場為過半數停車位增設了電動車充電點。這些具體的措施與指標,構成了教大綠色校園的堅實基礎,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變為每一位教大成員都能參與的日常實踐。
教大的可持續發展藍圖,其視野遠超校園圍牆,延伸至與其緊密相連的社區。其中,「教大可持續發展生活實驗室——社區健康」項目便是最佳例證。此項目聚焦大埔區,旨在透過跨學科研究與社區協作,全面促進區內長者的健康與福祉,建構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社區。
截至2025年6月,項目已舉辦多場健體強腦工作坊,吸引近300名長者參與;並為接近1,000名長者提供了免費的認知篩查,有效促進了早期認知障礙的檢測。
此外,項目更舉辦「一日大學生體驗計劃」,邀請長者重返校園,體驗學習樂趣,促進跨代共融,獲得熱烈回響。
此項目未來將引入心理健康篩查、幸福感工作坊,以及創新的電子營養監測系統,為長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項目的成功,離不開與社區夥伴的緊密合作。
目前,教大已與大埔區12位區議員、9支關愛隊及5個社區組織建立了長期夥伴關係,共同將學術知識轉化為惠及社群的實際行動。
從制定高層次的發展策略,到校長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的身份引領方向;從推動校園內的智能回收與節能減廢,到走入社區,關懷長者身心健康與終身學習,香港教育大學正以一種全面、立體且深入的方式,踐行其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這不僅是對全球挑戰的回應,更是作為一所教育大學的責任與擔當。
●翁建霖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生物與神經科學講座教授、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總監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