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高排名的後續: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2025-09-26 04:19:01 財經論壇

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本欄本周繼續就香港「搶人才」政策顯效及後續發展方向展開探討。筆者認為香港在2025年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4位,成為亞洲之冠。這一成績固然令人振奮,但若從報告細節與其他國際指標交叉分析,香港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尚有不足之處,生活成本高企、宜居性偏低等結構性問題,正逐漸成為制約人才長期落戶的瓶頸。

生活成本成最大短板

IMD報告將人才競爭力劃分為三大範疇:「就緒度」、「投資與發展」及「吸引力」。儘管香港在前兩者表現亮眼,但在「吸引力」方面僅排名第20,遠低於整體排名。報告指出,香港在生活質素、空氣潔淨度及生活成本等指標上表現不佳,分別排名第29、第37及第66,顯示本地生活環境對外來人才吸引力有限。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的物價數據,若在香港租住市中心一房單位,每月要付房租1.6萬港元,生活開支8,761港元,總生活費近2.5萬港元。以2025年生活成本指數計算,香港的生活成本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遠高於上海、深圳等其他大中華地區城市,甚至高於巴黎、悉尼、首爾、多倫多、東京等城市。

而根據美世(Mercer)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香港已經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之一。住宅租金、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成本不僅影響外來人才的落戶意願,也加重了本地中產與年輕家庭的生活壓力。

高薪未必能抵消高支出

香港管理層平均年薪約28.8萬美元,在IMD報告中排名第5,顯示本地薪酬水平具一定吸引力。然而,若與生活成本指數交叉分析,可見薪酬與支出之間的落差仍可能影響人才落戶意願。

以瑞士為例,其管理層年薪高達45.6萬美元,但生活成本指數僅排名第64,顯示高薪並未完全被高支出抵消。反觀南非,生活成本指數排名第4,但管理層年薪僅4.3萬美元,人才吸引力自然受限。

香港的情況介乎兩者之間。雖然薪酬和稅制具競爭力,但高昂的居住與生活成本仍可能削弱整體吸引力。尤其對於年輕專才與家庭型人才而言,薪資未必能完全抵消各項主要支出,導致人才流失風險上升。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的2025年全球宜居城市指數,香港相比2024年的第50位上升至第44位,是全球173個城市中升幅最大的城市之一,但仍未能進入全球前列。香港在基建、文化、醫療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在空氣質素、城市綠化與社區融合方面表現不佳。

相比之下,維也納、哥本哈根、蘇黎世等城市不僅在生活質素方面名列前茅,也在人才吸引力上具高度競爭力。這些城市普遍具備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高質素的教育與醫療服務,以及良好的社會安全感,成為外來人才首選落戶地。香港若欲提升宜居性,需從城市規劃、環境治理與社會服務等多方面入手,仍能提升空氣質素、擴展城市綠化空間、加強社區設施建設,均會有助於改善整體居住環境。

從吸引到留住的轉型

自本屆政府推出一系列新的輸入人才政策以來,已有超過23萬人才來港工作和發展。經不同計劃來港的人才大部分很年輕,七成在40歲以下。然而,人才流動性高,選擇落戶地不僅取決於職業機會,更關乎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社會氛圍等綜合因素。

為此,政府應從「吸引人才」轉向「留住人才」的政策思維:建立人才庫和人才留港指標,定期追蹤外來人才的居留意願與滿意度,並根據數據調整政策方向;採用多元渠道,包括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深入了解人才落戶後的實際挑戰;提升公共服務質素,加強公立醫院與學校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與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與質量;促進社區融合:推動多元文化活動與語言支援服務,促進外來人才與本地居民的交流與共融。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