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辜鴻銘(1857年—1928年)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又極具爭議性的人物。這位出生於南洋檳城的土生華人子弟,13歲便遠赴歐洲求學,最終獲得愛丁堡大學英國文學學位。令人稱奇的是,這位曾經完全西化的「假洋鬼子」,卻在而立之年完成驚人轉變,成為儒家思想最堅定的捍衛者,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辜鴻銘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中國人的精神》被譯為多國語言,深刻影響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在這部經典著作中,他將孔子思想概括為「君子之道」,着重闡釋了忠孝仁義等傳統美德的現代意義。
他堅信儒家思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更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基石,甚至能為陷入危機的西方文明提供解藥。除了讚美儒家道德主義,辜鴻銘還深刻剖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本質缺陷。
他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歸因於其內在的三大頑疾:物質主義的氾濫、工業化的無序擴張,以及殖民主義的野蠻生長。
此外,他還質疑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認為這種政治體制會導致無政府狀態和社會混亂,甚至玩起了文字遊戲,嘲諷「democracy」(民主) 為「demo crazy」(人民/演示瘋狂)。
獨特思想提供研究視角
辜鴻銘的思想保守,而且言行怪異、特立獨行。辛亥革命之後,當他人都將西方文化視為進步的象徵時,他卻每天乘坐黃包車,大張旗鼓地展示自己的辮子。在眾人皆認定慈禧反動腐敗、乖張暴戾時,他卻尊稱其為國母皇太后陛下,譽其賢德而受人愛戴。
他不但不反對納妾,還用「一隻茶壺配多個茶杯」的比喻來為之辯護,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青樓文化的鍾愛。他言辭犀利,毫不留情羞辱外國人,無論是電影院裏偶遇的蘇格蘭人,還是北京大學的外籍教員,皆難逃其呵斥。在1921年《紐約時報》的一次訪談中,他直言西方人「盡是野蠻人」。
辜鴻銘的這些獨到見解,在二十世紀初的國際思想界激起千層浪。當時輿論對其評價兩極分化:批評者斥之為保守頑固的反動派,推崇者則譽之為洞見未來的「東方先知」。無論如何,他獨特的人生軌跡和思想遺產,為我們理解全球化早期多元文明碰撞與交融,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觀察視角。
●杜春媚
嶺南大學歷史系主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