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獨家專訪】《窗外是藍星》展現中式美學的宇宙浪漫 導演朱翌冉:感受到一種獨特鬆弛之美

2025-09-25 04:05:17 副刊
●《窗外是藍星》由朱翌冉執導。 胡若璋攝
●《窗外是藍星》將於10月1日在香港上映。
●航天員拍攝的太空世界。
●《窗外是藍星》是中國首部在太空拍攝的實景電影。
●紀錄片由三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親自攝影,記錄了為期6個月的太空任務。

中國首部太空實拍電影《窗外是藍星》將於10月1日登陸香港大熒幕,屆時觀眾將沉浸式走進一段獨特的「太空敘事」,影片的主角與太空攝影師均由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擔任,他們在空間站駐留的6個月裏,用鏡頭捕捉下日常起居、科研工作的珍貴點滴,讓觀眾得以近距離窺見中國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場景。有觀眾讚嘆,這是中國式太空美學獻給人類的「宇宙級浪漫」。近日,影片導演朱翌冉在第3屆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電影周暨第21屆廣州大學生電影展期間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分享了這一「看似瘋狂的創作構想」從萌芽到落地的幕後故事。談及拍攝構想正式獲得批准的那一刻,他坦言,除了難以抑制的喜悅,更從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鬆弛」之美:唯有當國家實力足夠強大,才能為影視藝術創作解綁,讓「把鏡頭架進太空」的夢想也能在宇宙中自由遨遊。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抬頭仰望星空,曾是無數少年心中揮之不去的太空夢,朱翌冉也不例外。小學時,當他讀到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但人類不可能永遠待在地球這個搖籃裏」這句話時,一顆 「要做太空人」的種子便在心底悄然萌發。儘管長大後的他未能如願成為航天員,卻以另一種身份與「太空」結緣——成為了一名紀錄片導演,用鏡頭記錄時代與夢想。

2017年前後,一次偶然的拍攝契機,讓朱翌冉第一次親眼見到了中國空間站艙段。當他置身其中,那種震撼人心的工業之美撲面而來,人類智慧結晶凝聚成的力量感與幸福感瞬間包裹了他。也就是在這一刻,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萌生:要把鏡頭對準太空,拍一部屬於中國的太空電影。但他也清醒地意識到,當時的拍攝時機尚未成熟,這個夢想只能暫時擱置。

特製8K 50幀全畫幅太空攝影機

隨後幾年,全球航天與影視跨界的動態不斷傳來:湯告魯斯計劃與國際空間站合作拍攝電影,俄羅斯籌備太空題材影片《挑戰》,法國太空紀錄片《16次日出》的鏡頭更是亮相巴黎奧運會8分鐘推介短片。與此同時,中國神舟十三號任務及乘組的消息也陸續發布,朱翌冉敏銳地察覺到:太空正逐漸成為全球影視工業的新賽場。而他深知,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托底。

「2021年,中國準備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這意味着我們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長期駐留空間站,神舟十三號乘組更能實現穩定駐留與運營,這為在空間站開展影視拍攝提供了關鍵的硬件支撐。」朱翌冉立刻投入到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中,撰寫了可行性論述報告,並成功獲得了拍攝許可。

消息傳來,朱翌冉只興奮了很短一段時間,便迅速投入到「上天」前的各項極限準備中。首先是拍攝設備問題,他聯繫多家設備廠家,為電影特製了4台全國產的8K 50幀全畫幅太空攝影機。為何如此執着於8K高清拍攝?朱翌冉回答說︰「楊利偉航天員當年搭乘神舟五號拍攝的影像,如今再看已經變得非常模糊。我希望能用當下最頂尖的影像技術,把這次空間站旅程清晰地記錄下來。」

高清是核心需求,而為了適應空間站有限的空間,拍攝機器必須進行小型化處理,同時太空環境下的充電問題、素材儲存問題也亟待解決。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是對中國電影工業技術的一次全新挑戰,而朱翌冉和團隊則在一次次攻克難題中,推動着技術的突破。與此同時,影片的內容創作也在同步推進。朱翌冉不斷自我叩問:到底要拍一部怎樣的太空電影?相比以往的超級工程、大國故事類專題紀錄片,這部作品該如何實現新的表達?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求索,更是所有創作者面對新題材時的共同思考。

最終,他找到了方向:「我想讓觀眾跟着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一起經歷一場沉浸式的太空旅行。」不同於以往的「英雄敘事」,他更關注航天員在空間站裏的「普通日常」。

由於航天員訓練任務繁重,朱翌冉與他們的溝通機會十分有限:「在神舟十三號乘組出征前,我只爭取到了3個多小時的見面時間,用來溝通拍攝重點和需求。」為此,他提前準備了一份詳盡的PPT,從設備使用方法到拍攝內容要求,事無巨細一一列明。設備操作的培訓尚且容易,真正的難點在於「拍攝觀念的統一」,他希望讓航天員清晰理解,如何在6個月的駐留期間,用僅有的40張素材卡,拍攝出能支撐起一部100分鐘電影的內容。

太空影視創作有了夢想新起點

影片熱映後,很多觀眾好奇這部電影是否有拍攝腳本,朱翌冉回答︰「拍攝大綱的核心就一句話——航天員帶着我們去太空飛。」他甚至自我打趣︰「我大概是唯一一位不能親臨片場,『管控』主創的導演。」

而在後期剪輯階段,朱翌冉則遵循着一個樸素的邏輯:「人到了一個新地方,會關心怎麼生活、怎麼工作。」比如,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後,如何解決水的來源問題?在太空怎麼用餐、怎麼睡覺?安頓好基本生活後,又如何開展科研工作?什麼時候會有閒情望向窗外的星球,看入夜後的地球?那些來自太空的思念,是否和地球上每一個漂泊者的牽掛一樣?

這些問題都在影片的一個個細節中找到了答案。科幻作家劉慈欣受邀觀影後,給出了高度評價:「這部作品是科幻與航天的雙向奔赴。對於『如何讓讀者相信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可能性』這個問題,它給出了最有力的答案——不依賴特效,而是用真實的航天場景和航天員的故事,讓太空探索從遙遠的想像,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作為影視創作者,朱翌冉也感慨萬千:「回溯120年前,中國電影以紀錄片《定軍山》開啟了征程;120年後,我們的鏡頭已經能從太空對準地球。技術的進步,不僅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也給影視創作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他認為,這部電影或許能給更多導演帶來啟示︰「以前說『讓中國演員上太空拍電影』,可能會被當成癡人說夢;但《窗外是藍星》之後,這個想法不再遙不可及,至少影視藝術的『太空敘事』已經有了夢想的土壤。」

而他更期待的是,這部電影能成為一粒「種子」。當那些仰望星空的孩子,在銀幕上感受到來自太空的悸動時,或許心中就會埋下屬於自己的「太空夢」種子。而這些種子終有一天會在科技與夢想的滋養下生根發芽。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