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凱歌執導的《志願軍︰浴血和平》將於9月30日全國上映。該片作為「志願軍」三部曲的終章,為這段歷史畫下了一個震撼而深情的句號。
回望2023年的《雄兵出擊》,我們看到的是一支「雄赳赳,氣昂昂」的軍隊,帶着保家衛國的決心跨過鴨綠江。影片用3場經典戰鬥勾勒出戰爭的初貌:兩水洞戰鬥的初露鋒芒,三所里戰鬥的14小時奔襲72.5公里的奇跡,松骨峰阻擊戰百人阻敵十幾個小時的壯烈。
最令人動容的是影片對「為何而戰」的回答。在零下40度的長津湖,戰士們凍成冰雕仍保持戰鬥姿態;在松骨峰陣地上,士兵抱着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些畫面不是簡單的戰爭渲染,而是對初心的深刻詮釋——「我們在這兒吃苦,是為了祖國的百姓不用吃苦」。
2024年的《存亡之戰》將視角投向更加慘烈的鐵原阻擊戰。2.5萬對5萬,12個晝夜,這場戰役是整個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影片用近乎殘酷的寫實手法,展現了志願軍如何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的鋼鐵洪流,用生命為後方主力爭取轉移時間,確切地表達了「以戰止戰」的戰爭哲學。
來到三部曲之最後一部《浴血和平》,影片視角發生了巧妙轉變——從戰場轉向談判桌,從武力較量轉向智慧對峙。但這絕不是戰爭的軟化,而是另一個維度的廝殺。
飾演談判代表的朱亞文在談判桌上的每一次據理力爭,背後都是前線戰士的浴血奮戰,將談判桌、前線戰場、情報戰線巧妙交織,讓我們看到:每一次會談,都需要戰場的勝利作為支撐;前線的每一次進攻,都需要談判桌上的智慧指引。
當三部曲在《浴血和平》中落下帷幕,我們才真正理解陳凱歌的宏大構思——這不是3部獨立的電影,而是一首完整的戰爭史詩三部曲。影片亦提升了對「和平代價」的沉思。就猶如停戰後戰士們走出坑道,陽光照在他們蒼白的臉上,他們下意識地眯起眼睛,彷彿不適應這突如其來的寧靜。這些習慣了槍炮聲的耳朵,第一次聽到了鳥鳴聲——原來和平聽起來是這樣的。
最後,綜觀這三部曲,看到的是對中國戰爭電影類型的全新探索。沒有簡單的英雄崇拜,沒有片面的敵人醜化,有的只是對歷史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對和平的思考。
從兩水洞到鐵原,從松骨峰到上甘嶺,從戰場到談判桌,《志願軍》三部曲用電影語言豎起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告訴我們:今日的每一刻平凡,都是昨日的不平凡換來的;今日的每一次日出,都是無數年輕人用生命托起的。
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紀念——不忘來路,珍惜歸途。 ●文︰徐逸珊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