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鄉港聲】文旅尋根:廣州古今中軸線

2025-09-25 04:04:03 副刊
●距離北京1900km的白雲山頂峰摩星嶺。

身為在北京和大灣區兩邊跑的哥哥,前幾年暑假帶香港高校生走北京中軸線時,忽然讀懂:每條城市軸線都是攤開的立體史書。當高鐵緩緩滑進廣州南站,窗外騎樓的灰塑與摩天樓的玻璃幕牆交替掠過,心底忽然浮起疑問:這座大灣區核心城市裏,藏着怎樣的中軸線故事?

城市軸線就像人的脊樑,既要撐起當下繁華,也要連接過去根脈。廣州這三條城市軸線:古代、近代及新世紀中軸線,或許藏着嶺南人「敢為天下先」的密碼,等着我們一步步解開。

第一條「古代中軸線」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北起越秀山,經北京路,到天字碼頭,全長約 1.6 公里。清晨六點的北京路還沒被遊客填滿,青石板帶着露水微涼,晨光把騎樓影子拉得老長。被地面玻璃罩絆住腳步時,秦代地磚的繩紋清晰得像昨天剛刻就,抬頭則見越秀山如黛山影穩立北邊天際線——老廣州人說的「踩着龍脈走」,此刻突然有了實感。

越秀山這尊「靠山」像太師椅靠背,珠江如門前玉帶水,山環水抱間藏着「藏風聚氣」的格局。從南越王趙佗建宮殿開始,這條軸線就沒冷清過:地鐵口玻璃穹頂下,秦代路基、漢代排水溝、宋代路面層層疊疊,晨跑老人的鞋跟敲出的聲響,和兩千年前宮人的腳步聲在此重疊。

古代中軸線最神奇的,是把風水密碼藏進了日常。蓮香樓騎樓飛檐對着越秀山主峰,老字號商舖沿軸線對稱分布,連地磚磨損都暗合「平衡」之道。所謂「帝龍脈」,原是古人對地理智慧的總結,靠山穩固政權,水路帶來財氣,讓繁華延續兩千年。

第二條「近代中軸線」形成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從越秀山鎮海樓,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起義路,至海珠廣場及海珠橋,長約 8 公里。午後鎮海樓頂層的穿堂風捲着珠江潮氣掠過檐角,朱漆木窗棱格將城市天際線切成流動畫框:越秀山黛色山體穿過中山紀念堂藍琉璃瓦,直抵海珠橋鋼鐵桁架。導遊說這明代樓閣藏着「鎮龍脈」往事,磚石如巨鎖橫亘山巔,既彰顯威權,又引山龍之氣向南延伸。

行至中山紀念堂前,藍琉璃瓦與市府大樓灰廊柱構成奇妙平衡。這種「龍窩聚氣」格局讓山龍之氣在此凝聚,廣場老人唸叨的「地氣旺」,或許正源於此。沿起義路到海珠橋頭,夕陽將江面染成金紅,貨船浪痕彷彿龍氣游動軌跡,原來橋身與中軸線對齊,是為讓山龍之氣「渡江而過」。

第三條「新世紀中軸線」是廣州邁向現代化新都市的標誌,北起燕嶺公園,經廣州東站、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廣州塔,直至海珠湖,全長約 12 公里。傍晚海心沙的晚風裏,十座跨江大橋燈串次第亮起,像琴鍵按慢了珠江流速,讓奔湧水龍化作「有情水」。廣州歌劇院金屬曲面如匍匐金蟾吮吸水汽,旁邊廣東圖書館則像方正印璽,構成「吸水鎮印」呼應。

東西雙塔在夜色中愈發清晰:西塔沉穩如白虎伏臥,東塔以更高姿態刺破雲層,東塔比西塔高出的弧度,恰似青龍抬頭,與對岸廣州塔形成三角平衡。這「小蠻腰」暗合文昌塔要義,塔尖直指水口,構建「山水雙龍匯聚」格局。當燈光在江面投下完整倒影,古今中軸線氣場完成跨越六百年的對話。

為了看清這三條軸線,我早上九點從白雲山南門拾級而上,陽光穿過榕樹縫隙,在青石板上篩下跳動的光斑。古榕的氣根垂落如簾,山風拂過時,肩頭的光斑便輕輕晃蕩。登頂白雲山海拔382米的摩星嶺,整座城市中軸線如綢帶鋪展眼前,北起越秀山巒,南至珠江新城樓宇,新舊建築在陽光下各自生輝。

山風掠過耳畔時,恍惚聽見不同時期中軸線在對話:越秀山晨鐘回應明代城牆夯土聲,紀念堂廊柱記憶民國風雲,而玻璃幕牆正反射新時代光影。這場徒步除了是山路丈量,更是穿越時空的文化行走。

每座城市的中軸線都是時光精心編織的經緯,既繫着過去,也牽着未來。從越秀山古城牆到珠江新城摩天樓,廣州中軸線北半段刻着千年記憶,南延線寫着灣區雄心。下次走過城市某條直線,不妨慢下來聽它講故事:轉角騎樓、廣場雕塑、江風粵劇,都是城市真正的心跳。

以後去不同城市尋中軸線,記得帶着好奇心走。你會發現,熟悉的街道裏藏着陌生的驚喜,而那些磚瓦間流淌的,或許正是一座城市的血脈與靈魂。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