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中國基礎教育達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25-09-24 04:24:19 要聞
●今年學前一年免費惠及1,200多萬兒童,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圖為早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八小學學生在大課間參加蹦床活動。 資料圖片

教育部:「十四五」期間 高等教育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十四五」規劃確立的教育領域各項目標任務已全面高質量完成。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高等教育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上大學。「十四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相當於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總量。高校已經成為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92%

懷進鵬介紹,教育部持續推進擴優提質,義務教育在全國2,895個縣域實現基本均衡。隨遷子女、適齡殘疾兒童受教育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同時,大力推進縣中改革,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64.5%,提高了27.5個百分點,達到了92%,今年學前一年免費惠及1,200多萬兒童。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普及化世界公認

他還提到,中國高等教育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上大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達到現在的60.8%,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此外,教育部繼續面向農村和脫貧地區考生實施重點高校專項招生計劃,累計錄取123.5萬人,促進了區域和城鄉入學機會公平。學生資助實現了各學段、各級各類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每年惠及學生約1.5億人次。

懷進鵬表示,「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這相當於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總量,這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價值可想而知。職業教育供給了現代產業70%以上新增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校獲得75%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55%以上的科技進步獎,特別是在生命科學、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持續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另外,教育部門持續加強「強基計劃」等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還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推進國家學院試點建設,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布局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

啟動實施國家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先期已經在9大領域部署100多個學科先導項目,並在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建設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有序布局建設一些新型研究型大學,在中西部依託「雙一流」高校和優勢產業共建高等研究院,服務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可以說,高校已經成為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為中國經濟保持韌性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資源。」懷進鵬說。

研究生可用專利等申請獲得學位

在高等教育方面,懷進鵬還提到,依據學位法,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中,研究生可以用專利、產品設計、方案設計等創新性成果申請獲得學位,歷史性突破了學位授予「唯學位論文」限制;同時,給予高校青年教師長周期穩定支持成為現實,培育未來十年科技骨幹力量;推進人才供需適配改革,學科專業目錄已經從10年前每10年修訂一次,到現在每年更新發布急需學科專業清單,並適時發布微專業、微學分,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