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勳 瞻行資本創始人
今年的施政報告主題是「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其中關於產業革新、創新科技、青年發展和大灣區融合的篇章,對於香港的青年創業者和創投界尤其值得關注。作為一名長期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創投人,我希望從創新創業和創投的角度,談談幾點觀察和思考。
一、從「招商引資」到「產業投資」:資本要與產業深度結合。報告提出要制訂「優惠政策包」,以更靈活方式引進產業和重大項目。這意味着香港未來的產業政策不再僅僅是「引進來」,而是要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香港的人才政策也在持續不斷地為香港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對創投來說,這正是介入的空間。過去香港的創投生態偏輕資產、快周轉,而報告所強調的AI、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則需要耐心資本和深度陪伴。這種轉型與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的方向一致。對於青年創業者而言,單純依賴融資的模式難以為繼,更需要找到與產業結合的切入點。
二、AI與數據紅利:香港須成為「產業AI化」的試驗場。施政報告明確提出「AI產業化、產業AI化」,並預留百億規模支持AI科研與應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數據跨境合規機制正在突破,河套合作區可以讓內地數據在安全保障下流向香港科研,這為AI創業提供了稀缺場景。作為創投人,我看到這是青年創業者能切入的最佳窗口:一方面,香港有國際規則、資金和市場;另一方面,背靠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龐大市場、產業支持和應用需求。如果能把握好監管沙盒、跨境數據流通等政策紅利,香港完全有機會成為全球AI應用的先行區。
三、作為青年創業的「新主場」,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合作區,被賦予「經濟新引擎」的定位。這裏不僅有土地和基礎設施,更有產業導向的頂層設計,比如北都大學城、科技城與產學研深度結合。這對青年創業者而言,未來香港的創新創業不再是「九龍中環找辦公室」,而是要到北都區、河套區尋找生態。作為投資人,筆者更關心的是特區政府是否切實落實「拆牆鬆綁」的簡政舉措,能否形成一個對創業者友好的市場環境。如果這些措施落地,北都區完全可能成為香港版的「中關村」或「南山科技園」。
四、青年政策要從「培訓」走向「實戰」。報告對青年發展提出了多項措施,如「青年驛站」、國際交流、增加互動空間。這些當然重要,但對於真正想創業的青年,更需要的是「第一桶金」和「第一批客戶」。施政報告如果能進一步提出針對青年創業的基金配套、公共採購傾斜,以及與大灣區孵化體系的直通機制,效果會更好。比如,香港青年團隊如果能更快對接深圳的產業鏈與市場,香港的創科生態才會真正活起來。
五、「走出去」戰略:香港青年創投人的國際舞台。報告特別強調香港要由「引進來」轉向「走出去」,發揮「出海平台」作用。這對香港創業青年和投資人來說是重大利好。很多灣區科技企業在考慮國際化時,都缺乏對海外市場的理解和資源,而香港恰恰可以作為橋樑。青年創業者如果能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藉助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和國際網絡,走向東南亞、中東、歐洲,將會迎來新一波增長機遇,筆者在深圳接觸了為數不少寄希望於香港跳板走出去的創業者。對創投人來說,支持青年團隊「走出去」,也正是香港獨有的投資邏輯。
六、從政策到生態,還需打通「最後一公里」。總體而言,報告對產業與創新的定位是清晰的,對AI、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扶持力度也前所未有。但青年創業者和投資人最關心的,其實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到「最後一公里」。審批是否簡化?資金是否能快速撥付?能否容忍試錯和失敗?這些細節將決定青年能否真正在香港實現從創意到產業的轉化。
香港正處於一個轉型關口。施政報告為青年創業和創新投資描繪了宏大的藍圖,特區政府、市場與青年三方面須共同努力,把政策優勢轉化為實際機遇。作為大灣區的一員,筆者深信香港青年有能力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而創投界也願意成為他們堅實的後盾。只有這樣,香港才能真正成為「青年創業之都」,在大灣區和全球新經濟版圖中贏得一席之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