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北斗同行】以人為本 從「醫食住行」扶貧惠民生

2025-09-24 04:09:19 評論

馬子健 聖雅各福群會扶貧服務高級服務經理

香港是高度發展的城市,但貧窮問題依然存在於社會。雖然整體貧窮率在政策有效介入後有所下降,但不少基層家庭仍然受經濟壓力影響生活質素。特別是獨居長者、雙老家庭、單親家庭、新來港人士及低收入勞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往往較數字所反映的更為複雜。

特區政府於2022年起推行「精準扶貧」策略,強調以數據為本、資源聚焦、跨界協作,針對不同群體的實際需要,提供更及時和有效的支援。這不僅是政策上的革新,更是對社會公平與尊嚴的重新定義。

回應基層家庭需要

在經濟壓力下,基層家庭最亟待解決的是生活的四大基本需要 ——「醫、食、住、行」。

健康是生活的根本,基層醫療對於許多基層家庭,尤其是承擔起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成員十分重要。即使有公營醫療系統,「餐搵餐食餐餐清」的基層市民未必能付出輪候時間,至於非公營的高昂費用更令他們望之卻步。隨着基層醫療的普及,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社區藥房、牙科資助計劃等對當區居民提供有效支援,能提供可負擔、方便高效的診治服務,保障市民基本健康權利,減少因病致貧的風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保障亦是民生重點。不少基層家庭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困境時,連基本三餐也成問題。食物援助不僅是短期支援,更是維持家庭尊嚴的關鍵。各區的食物銀行、糧食支援計劃,能有效緩解基層家庭的燃眉之急。

高昂的租金令不少家庭只能居住於劏房或環境惡劣的地方。過渡性房屋、社區客廳試行計劃等創新的住屋及生活模式,不僅提供安全居所及生活環境,更有助家庭重建生活秩序,連結社區,提升社會流動性。

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或殘疾人士而言,交通不便等同社會隔離。社區交通支援服務如愛心小巴,能協助他們重拾社交生活,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孤立感。

促進向上流動

精準扶貧的目標,不僅是解決眼前的困難,更是打破跨代貧窮的惡性循環。因此,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是政策聚焦的核心群體。例如關愛基金「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不僅照顧學童的學習與成長需要,更讓家長能重投職場,改善家庭經濟,建立家庭資本。「共創明『Teen』計劃」透過師友配對、個人發展規劃及財政支援,協助青年建立自信、開拓視野,並培養正向人生觀與理財概念,促進向上流動。「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則是輔助劏房家庭,讓他們有額外生活空間和社區網絡,提升生活質素。這些措施不只是社會福利,更是社會投資。

扶貧的路上,特區政府政策固然重要,但社會各界的參與不可或缺。企業、慈善基金、社福機構及市民個人都能發揮作用。社福機構透過與企業及慈善基金合作,讓基層學童可獲得助學資源與學習支援,使他們在教育路上不因經濟而受限。

資訊科技的應用亦提升了服務的可及性與選擇權,讓基層市民更方便,自主選擇所需服務,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例如獲社創基金資助的一站式援助搜尋及申請平台「Charity Today 搜望相助」,由聖雅各福群會營運,不僅讓社福機構、企業、受助人之間的資訊更透明、流通,同時讓基層市民能透過手機自行選擇所需援助計劃,並透過電子支付得到援助,避免標籤化,有選擇之餘更能保持希望。創新的手法不僅提升服務效率,更重塑了申請援助的新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不是「施予」,而是讓每一位基層市民都能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要在這條路上,有特區政府、社會機構、企業與市民攜手同行,相信定能成就和諧、有尊嚴和有希望的社會。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