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太行山脈的輪廓被鏨刻進冰冷的鐵板,當千年銅雕在火焰中幻化出虹彩,郭海博用近40年光陰,將鐵板浮雕從無人問津的嘗試,鍛造成承載民族記憶的非遺名片。這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從傳統金屬鏨刻中汲取養分,以鐵板為創新載體,用白蠟木與柳木替代膠板,讓堅硬的金屬「講述」人文故事;更以獨門彩銅燒色技藝,讓雕塑掙脫色調束縛。從石家莊的工作室到巴黎的展場,從父親掄錘的身影到女兒郭墨涵的校園課堂,郭氏父女用堅守與創新,讓鐵板浮雕這門「堅硬的藝術」,在非遺傳承的脈絡裏開出「藝術之花」。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瑩茵 河北報道
走進郭海博的工作室,60多歲的他掄起錘子,精準地落在鐵板上。「叮叮噹噹」的聲響裏,冰冷的金屬逐漸顯露出太行山的溝壑,最終「綻放」成一幅立體的浮雕。作為郭氏鐵板浮雕的創始人,他用一把錘子打破了「金屬只能做器物」的偏見,讓堅硬的鐵板化身藝術品「說」出時代故事。
一場「硬碰硬」的冒險
1974年的北京天安門廣場,年少的郭海博佇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那些凝固着歷史重量的紋路在他心裏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記——許多年後,他回憶道,這便是與雕塑藝術結緣的起點。
30多年前,郭海博的生活被一把錘子徹底改變。彼時他沉迷於泥塑,卻總因作品易碎而遺憾;轉向銅料,卻因成本高昂難以持續創作。直到某天,「能不能用鐵板試試?」這個念頭像火星落入乾柴,點燃了一場「硬碰硬」的冒險。他發現,鐵板雖在錘鍛時會裂出紋路,卻在千錘百煉後顯露出驚人的生命力:山岩的嶙峋、老樹皮的褶皺、石塊的滄桑,都能在冷硬的金屬上活過來,透着蒼勁的生趣。
但傳統金屬鏨刻依賴金銀銅等軟質材料,依託膠板塑形,而鐵板硬度是銅的三倍,一錘下去就能把膠板砸得粉碎。郭海博索性把家裏的雜物間改造成工作室,親手置辦工具,從零開始啃下技法難關。他三年裏試遍20多種木材,只為找到適配鐵板硬度的輔助材料,最終發現白蠟木的緻密肌理適合「錘鏨陰紋」,柳木的韌性能實現「起鼓」的立體效果——這成了鐵板浮雕的核心技法。
工作室一面牆上,近百種工具排成方陣:0.3公斤的細鏨專刻細紋,3公斤的鍛錘用來鍛打山石,帶弧度的鏨子為「太行雲海」量身定製。每一件的弧度、刃口,都凝結着郭海博的試錯經驗。
錘下無界 讓鐵板「說大故事」
30多年來,他用廢的鐵板以噸計算,投入超百萬元,終於從無數次失敗中淬煉出16道完整工序:從設計稿樣、拓稿、勾鏨陰紋輪廓、錘鍛、校平,到除銹、燒藍、拋磨、燒色、打蠟……每一步都凝結着血汗。
最驚人的突破是彩銅燒色技藝。他手持噴槍,等待火焰溫度調整時眼神專注,「溫度一定要控制好,差零點幾度,顏色就會發生變化。」火焰舔舐銅板坯料的瞬間,銅面在一秒內躍變出金黃、緋紅、翠綠等多種色彩。他告訴記者:「每種變化都發生在毫秒之間,這需要創作者有十足的經驗和對火候的精準把控。」為掌握這「一秒的魔法」,郭海博花了近三年的時間,記錄下不同火焰強度對應的色變規律,最終讓銅雕掙脫了單一色調的束縛。
傳統金屬篆刻多聚焦吉祥紋飾,郭海博卻讓鐵板「說大故事」。太行山脈的雄奇、鄉土百姓的質樸、抗戰英雄的剛毅,都在他的錘下有了生命。《長城腳下美麗鄉村》裏,千次輕錘勾勒出太行石屋的質樸,毛驢馱筐靜立,磚石紋理間凝聚着鄉村的厚重過往;《醜娃》中,粗糲的布料質感在錘痕與鏨印中鮮活呈現,孩童瞳孔處的「點睛」技法,讓目光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鐵板的剛性,最適合講有力量的故事。」他每年深入太行山采風,石屋的斑駁、老農的皴手、牛犢的姿態,都成了創作的原型——《醜娃》裏的孩童,是他在山村小學遇見的害羞小孩;《岡仁波齊》裏的藏獒,來自藏族姑娘身旁的守護神。從吉祥紋飾到人文敘事,他讓鐵板跳出「工藝品」的範疇,成了時代的記錄者。
在「知行合一」中沉澱匠心
工作室牆上,「知行合一」的書法作品引人注意。「這四個字是我一輩子的創作指南。」郭海博擦拭着鏨子,「在行中知,在知中行,二者缺一不可。」
對他而言,「知」的第一步是扎根生活。從1997年至今,他堅持深入太行山采風,把采風的所見所感化作鐵板上的肌理。而「行」,則藏在日復一日的錘擊中。他常說:「技法書能教『知』,但手上的力道、錘擊的節奏,得靠成千上萬次練習才能悟透。」為了讓鐵板上的岩石更逼真,他敲壞數塊鐵板才摸索出「重錘定骨、輕錘出紋」的訣竅。
這份「知行合一」的堅守,源於他對創作最赤誠的熱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郭海博笑稱,自己把別人看電視、聚會的時間都錘在了鐵板上。這種熱愛讓他對「成功」看得很淡:「沒想過當大師,也沒想過作品能出國,就是喜歡跟鐵板較勁。」
正是這份純粹的熱愛,讓「水到渠成」成了自然的結果。從最初的廢鐵堆成山,到作品入選國家級展會;從沒人懂鐵板浮雕,到成為省級非遺;從自己摸索技法,到與女兒郭墨涵合著《郭氏鐵板浮雕技法》……郭海博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
鐵板不語,卻記錄着一位匠人的40年時光;錘聲不停,正敲打着非遺傳承的新節拍。工作室的燈光映照着鐵板上的錘痕,那些深淺不一的印記,恰似一位匠人用40年時光,在時光裏刻下的「知行」密碼。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