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把錘子的跨國傳承

2025-09-24 04:03:26 副刊
●郭海博四位留學生弟子手持「我愛中國」鐵板浮雕作品合影留念。 受訪者供圖
●郭墨涵在「香港河北文旅周」介紹鐵板浮雕作品。 受訪者供圖

「你看這張照片,」郭海博翻出手機,指着屏幕笑道,「這四個留學生孩子給我行了正式的拜師禮,是我的海外弟子。」照片中,四位異國青年手捧着「我愛中國」的鐵板浮雕,對着鏡頭笑得燦爛。

「語言不通,就用手勢比畫力度。」郭海博回憶道,留學生初學時連「錘」「鏨」的中文發音都生澀。他們從零開始練習「錘鏨陰紋」「起鼓」等核心技法,逐漸掌握了在金屬上「作畫」的訣竅。郭海博從不吝嗇技藝傳授,「不必強求他們成為傳承人,」他常說,「能讓世界通過鐵板了解中國的工匠精神,就夠了。」

弟子們的成長,是鐵板浮雕「出海」的縮影,而郭墨涵肩負的,則是帶着作品跨越山海的重任,她讓冰冷的鐵板成為了流動的文化名片。2023年,作為「河北青年研學旅遊推介官」,郭墨涵隨河北省文旅廳走進西班牙、法國。在盧浮宮的展台上,她帶來的彩銅浮雕《喜鵲登梅》《孔雀圖》成了焦點,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金屬浮雕高超的技藝水平。此後,她緊跟河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多次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不同於傳統展陳的「遠觀」,她特意將金屬文創產品帶去海外,廣受外國友人歡迎,讓非遺從展台藝術品變成海外家庭的「日常陪伴」。

回望走過的路,郭墨涵眼裏總閃着光亮:「能帶着這門手藝走出國門,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她向記者分享被河北省婦聯推舉為北京冬奧會火炬手的日子。那時,她創作了一系列迎冬奧作品,在現場展示了鐵板浮雕。她表示,希望在國家平台上展示中國藝術家製作的藝術品,「讓更多國家的人看到中國優秀非遺文化。」如今,無論是校園藝術館裏外國留學生的體驗課,還是國際展場上觀眾好奇的追問,都讓她更加堅定:「要繼續帶着作品走出去,帶着真心去交流,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