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舉行「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發布會,一組組亮麗數據,彰顯中國金融體系的韌性與實力。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十四五」時期持續釋放其不可替代的金融戰略價值。從優化上市規則吸引中概股回流,到設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再到推動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建設,香港正以務實創新之舉,鞏固其橋頭堡地位,這正是「用好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生動實踐。
「十四五」期間,內地資本市場改革深化,直接融資比重提升至31.6%,科技板塊市值超越傳統金融地產,顯示出經濟結構轉型的強勁動能。與此同時,中國資產吸引力顯著增強,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3.4萬億元,資本市場「朋友圈」不斷擴大。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橋樑功能愈加凸顯。中國證監會推出的「惠港五條」、優化滬港通機制、支持境外上市備案制度等舉措,不僅便利了資金雙向流動,更強化了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港交所近年來接納同股不同權、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成功吸引大批新經濟企業來港融資,中概股回流潮方興未艾,今年香港更有望重奪全球新股集資冠軍,這正是制度創新與市場需求共振的成果。
展望未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香港已成為內地企業全球化的首選平台,從工程機械到創意產業,愈來愈多企業以香港為跳板進軍「一帶一路」及「全球南方」市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旨在提供全鏈條支持,吸引內企在港設立地區財資中心。此舉不僅能帶動會計、法律、銀行等專業服務增長,更將深化香港作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功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擴建黃金倉儲,推動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交易。在全球「去美元化」趨勢加速的今天,此舉不僅為香港金融業開拓新藍海,更有助於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中的話語權。配合特區政府考慮以人民幣支付政府開支、發行更多人民幣國債等措施,離岸人民幣生態圈將更趨完善,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
當然,機遇與挑戰並存。全球經濟波動、地緣政治風險、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加劇,均對香港構成考驗。然而,正如央行行長潘功勝所言,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這種穩健的宏觀政策環境,為香港提供了堅實後盾。在「十四五」成就基礎上,香港應把握「十五五」戰略機遇,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深化與內地金融合作,譜寫國際金融中心的新篇章。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