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璇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發表的施政報告,展現出前瞻性與務實性並重的治理思路,既明確了長遠發展方向,也規劃出清晰的實施路徑。施政報告既體現出特區政府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戰略雄心,也反映出對現實條件的充分把握,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從治理模式來看,施政報告堪稱香港特區在戰略規劃與政策創新方面的一次重要突破。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施政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並推出一系列具體措施:加速建設北都大學城、發展應用科學大學、將專上院校非本地生比例從40%提升至50%,更將「留學香港」品牌延伸至中小學階段。這些政策不僅目標明確、力度空前,更凸顯出在香港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的戰略遠見。
為傳統產業鏈開闢新突破口
教育歷來是香港的核心優勢之一。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高等教育國際認可度極高。然而,香港過去未能充分將這一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充分發揮教育產業的綜合效益,可謂正當其時。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轉型特別是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往往伴隨結構性陣痛。香港作為地域有限、工業化基礎相對薄弱的城市,在發展創科產業的同時,必須找到能夠廣泛帶動就業、促進產業鏈形成的突破口。教育產業恰恰具有這種獨特優勢。
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意義遠超單純產業範疇:其一,留學經濟可直接帶來可觀收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其二,形成高端人才蓄水池,為創科發展提供源動力——美國硅谷等創新區的經驗表明,留學生群體是創業生態中的重要力量;其三,教育產業具有強大的產業鏈帶動效應,覆蓋衣食住行、文化消費等多個服務業門類,還能吸引留學生親友來港,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強力拉動第三產業,實現服務業的興旺,推動傳統服務業向高附加值轉型,乃至最終促進經濟均衡健康發展,緩解轉型期的社會壓力。
此外,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將強化香港的國際化特色,助力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香港從「超級聯繫人」向「超級增值人」轉型的過程中,教育國際化將成為重要助推器。
發展應用科學大學孕育技術人才
施政報告還明確提出要發展應用科學大學。這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推動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戰略舉措,體現出本屆特區政府高瞻遠矚、主動作為的治理智慧。工業革命催生了技術人才的需求,而現代知識經濟進一步凸顯了應用型科研的價值。應用科學大學通過緊密對接中小企業與區域產業,能夠有效加速技術轉化,切實解決行業現實問題,彌補傳統大學在應用研究與技能培養方面的不足。
香港發展應用科學大學,不僅可與綜合型大學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構建完整的創新生態鏈,更可服務於香港經濟轉型與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需要,響應國家戰略布局,並滿足亞太地區對高層次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具備顯著優勢,包括全球頂尖的高教資源、高度國際化的基礎教育體系、豐富的民辦教育經驗以及充裕的社會資本。本港的國際學校學生當中,超過三分之二為非本地生源,也印證了香港對亞太地區家庭具有較強的教育吸引力。
施政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擴容招生、改善配套、利用閒置商業樓宇支持學校發展等,都顯示出特區政府對提升本港教育水平的堅定決心。通過這些政策鬆綁與資源投入,香港完全有能力將教育產業與創科產業打造為驅動未來發展的「雙引擎」,開創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這一戰略選擇不僅關乎香港自身發展,更讓香港發揮獨特作用,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香港方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