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片)作家記者畫家攝影師為軍國日本鼓譟 「筆部隊」美化侵華暴行

2025-09-22 08:34:17 圖影記憶

編者按:80年前,以「從軍」之名,構築虛假「溫情敘事」、掩蓋日軍侵華暴行與屠殺的日本作家、記者與攝影師,戰後並未受到任何形式的審判。這支「筆部隊」隨後滲入日本文化界,透過部分右翼勢力持續散播軍國主義思想,延續其文宣操控。令人警醒的是,這種扭曲歷史的行徑並未因戰敗而終止。時至今日,部分日本政界與文學界人士仍在美化侵略歷史,教科書、影視作品,甚至卡通片都可覓見其「步步為營」的痕跡,此不僅毒化日本國民的歷史認知,更對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構成深遠威脅。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2009年7月22日,日本奈良市95歲的柏原英一病逝。在去世前幾個月,他特別囑咐家人,希望死後把他保留下的7本私人相冊公開,世人因此得以看到近800張日本侵華時期的圖片影像資料。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曾在全日本實施「文化界總動員」,其中陸軍報道部便組織了一批隨軍記者、攝影師、作家乃至畫家組成「筆部隊」跟隨日軍進入中國,專門從事針對日軍侵華的美化宣傳。柏原英一便是其中一員。 

●柏原英一相冊中有關大阪每日新聞武漢分社的照片。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翻拍

在被日本「東洋文庫媒體儲存庫」網站公開的7本相冊的扉頁,柏原英一用日文寫道「丟掉有點可惜。從1943年起一直壓在箱底珍藏了15年,有時候會想起當時一線和在陸軍報道部的生活。非常有幸第一線的辛苦,那五年,一直藏在我的心底,漢口的生活和風景終身不能忘記。直到今天已經15年了仍不能忘懷。在感謝我們能生還的同時,也對死去的亡靈進行深深的悼念。」

在這7本相冊中,柏原英一拍攝的內容多為侵華日軍在中國的生活與訓練場景的照片,該部分照片呈現出的日軍多「笑容可掬」、被侵佔的城鎮場景也「秩序井然」「歌舞昇平」。然而,另外一小部分照片,則是在日軍的鐵蹄下的斷垣殘壁,即便相片中一場校園舞會,也難掩片中女生厭惡神情,更遑論日軍站在裝甲車上耀武揚威的場景。在第二本相冊的39頁,上方兩張照片的局部。一張模糊地顯示一位身穿中國服飾者,頭部被織物覆蓋,坐或蹲於地面,似乎正掀起身上的衣服;另一張則拍攝多名中國人聚集於一間疑似民宅前,一名女子側身注視身旁男子。令人疑惑的是,這兩張照片的下半部分以及該頁面的其他內容圖像缺失,呈漆黑一片,疑似資料缺失或遭刪除。

樓上的日本鄰居很兇

柏原英一在相冊扉頁上所言的「陸軍報道部」是二戰時期日軍體系內的一個正式軍事宣傳與管理機構,專職負責新聞審查、指揮或協調隨軍「筆部隊」成員的採訪等工作。「筆部隊」雖無正式番號,但人員、經費、任務均由軍方直接控制。

●武漢市民何兵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

「抗戰時,我們家樓上就住過日軍『筆部隊』的成員,他們壞得很!」武漢市民何兵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說,在他小時候,姨媽經常向他憶述自己有關日軍的童年記憶,「他們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逼迫外公下跪。」何兵說,有一次年幼的姨媽因與日本兒童在爭執中推了對方一下,結果外公就被吊起來打了一夜。

隨着電影《南京照相館》的上映,何兵發現「樓上的日本人,也是經常拿攝影機拍攝武漢的大街小巷,他很像電影裏的日軍攝影記者伊藤秀夫。」何兵說,1938年武漢三鎮淪於日治。隨日軍開進的「筆部隊」,佔據了漢口鼎新里最好的洋樓,而「筆部隊」成員與家屬就住在馬路對面的保安里。當時的日軍「筆部隊」有一份刊物叫《大阪每日新聞號外》,報紙上刊登着日軍給中國小孩發糖的照片,「他們把侵略寫成『親善』,把掠奪拍成『建設』,但家裏老人說,在日軍鏡頭之外,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木柵欄、鐵絲網,還有門外吉慶街的電線桿上,经常吊着的不知生死的中國人。」

●「筆部隊」的攝影師經常會拍攝「親善」的照片,來掩蓋侵華日軍在中國的惡行。 資料圖片

穿西裝的日本人默不作聲

何兵的姨媽和家人,就這樣在戰戰兢兢中度過了抗戰。1945年8月,漢口人從收音機裏聽到日本投降的喜訊,那些居住在武漢的日本人卻慌亂異常。又過了幾天,吉慶街突然冒出許多地攤,「他們在甩賣帶不走的樟木箱、和服、搪瓷盆。他們居然還想賺最後一筆錢!姨媽那年不到十歲,和整條街的人一起衝過去掀了這些攤位。」何兵說,當搪瓷盆哐當地滾進陰溝,那些原本西裝筆挺,動不動就要中國人下跪的「筆部隊」成員第一次瑟縮在牆角,默不作聲。

日本戰敗後,漢口的鼎新里換回了主人。中山大道南面的街道從此以後更名為勝利街。「直到現在,我依然不能夠具體地判斷,曾經住在我家樓上的日本人到底是誰?」何兵頓了頓,「我不知道他是否在餘生中反思過在中國的所做作為,但我希望他能夠認識到日本侵華戰爭的錯誤。」

●柏原英一相冊中「筆部隊」成員在拍攝現場。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翻拍

【話你知】戰後並未消失 換舞台續搞事

據日本國立圖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等日本戰史與檔案資料顯示,「陸軍報道部」是二戰時期日軍體系內的一個正式軍事宣傳與管理機構。其前身可追溯至1914年8月16日依日陸軍部第12號令成立的非正式軍方編制「報紙審查委員會」,受日本臨時軍事調查委員會監督。後歷經多次改組,並於1936年8月起劃入軍事局,「陸軍報道部 」負責新聞審查、對外宣傳、戰地記者管理等工作。直接指揮或協調隨軍記者、作家、攝影師等筆部隊工作。「筆部隊」成員多為軍方直接徵召或指派的文化界人士,有軍籍者編入軍隊,無軍籍者則以特派員、隨軍記者等身份行動。其構成多樣而靈活,並無日軍番號,但報道經費、人員、任務均由軍方直接控制(見下表)。

戰後遠東軍事法庭,「筆部隊」成員均未獲戰爭責任的追究。然而,這支文宣部隊並未消失,他們換了舞台與筆墨,繼續在戰後文化界宣傳軍國主義思想,並以不同形式影響日本社會的歷史記憶。

●這幅著名的《中國娃娃》,拍攝於1937年8月28日淞滬會戰時的上海南火車站,首度公開於1937年的美國《生活雜誌》。照片顯示出日軍於侵略戰爭中針對中國平民的無差別殺傷。 資料圖片
●日軍在佔領南京城後,抓捕潰敗的中國士兵。照片被陸軍報道部等審查機關蓋上了不許可印章,嚴令相關照片不可刊發。 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 木羽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