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完善部署 安渡風雨

2025-09-22 04:28:55 評論

熱帶氣旋「樺加沙」來勢洶洶,預計會為本港帶來狂風暴雨。過去數年,香港多次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特區政府不斷總結經驗,聯合社區組織更完善應急支援力量。是次再有超強颱風來襲,為本港救援防災機制帶來一場「大考」。隨着氣候暖化,極端天氣漸見增多,加上粵港澳大灣區人員貨物流動頻繁,特區政府除了動員自身資源應對,也要考慮與廣東省和澳門相關部門恒常溝通,有需要時互相支援,共享救援力量,為民眾編織更強大的危機應對安全網。

天文台預料,隨着「樺加沙」逼近香港,星期二稍後天氣會開始急速轉壞,到周三風力達到烈風至暴風程度,伴有大驟雨及顯著風暴潮,沿岸水位可能與2017年的「天鴿」及2018年的「山竹」相若。風暴離港尚有一段距離,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天已主持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會議,統籌各部門進行應對。特區政府也透過媒體,呼籲市民立即採取防風、防水浸措施。渠務署會增加約20隊緊急應變隊伍至200隊,亦提早派強力排水機械人,到多個水浸風險較高地點戒備,又派發較一般情況多逾一倍的沙包應對水浸。

2023年9月的「世紀暴雨」令本港多區發生水浸及山泥傾瀉。特區政府在事後總結經驗,在當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四個方面,持續強化整體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特區政府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督導委員會,為應對極端情況進行「超前部署」,加強預警、應對突發災害、疏導受影響的交通和人流,加上完善地區治理體系後各區成立關愛隊,結合政府及社區力量,香港數年來已有多次應對極端天氣的經驗,黃大仙、柴灣等水浸黑點的水浸情況已得到大大紓緩,渠務署購置的「龍吸水」機械人大派用場,及時應對一些地下停車場的水浸情況,把風雨造成的破壞和影響減至最低,保障了市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今年以來,本港已五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打破天文台設立黑色暴雨警告以來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的紀錄。不過,月前「黑雨」期間,仍有部分市民冒着暴雨上班,引起社會關注僱員在極端天氣期間的安全和福祉。僱員肩負家計,上班途中遇上意外,對機構及家庭都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企業正常營運與僱員保障須作出平衡。特區政府宜對這方面作出更清晰指引,或者作出必要立法,讓僱主可以在極端天氣下為僱員作出合理工作安排,令一眾打工仔的權益得到更好保護。

香港位處多風多雨的華南地帶,正如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所形容,大灣區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極端天氣來襲,粵港澳三地許多時候都會同時受影響,恒常進行信息溝通、通報情況並適度共享救援資源,能對三地民眾安全構成更佳保障。粵港澳近年共同就聯合應急管理進行積極磋商,2023年就《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和《合作框架協議》達成共識,並進行了「聯城」演習,測試三地應急動員協調機制實施成效,範圍包括樓宇坍塌、大規模山泥傾瀉、嚴重水浸、危化品洩漏等,為建立大灣區救援網絡奠定基礎。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趨勢下,三地人員貨流來往日趨頻密,三地聯合應急機制更應受到重視。正值風雨臨近,特區政府應與粵澳方面及早作出聯繫,進行必要的預備,包括跨境交通疏導、排洪、提防天文大潮影響等,聯合力量為大眾建構更好的安全網。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