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古文解惑】自誠明則自明誠 參天地而贊化育

2025-09-22 04:15:55 教育

傳統文化的「誠信」價值觀,要求君子「內外一致」、「知行合一」,今多理解為個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態度表現。但是,所謂「知行合一」,並不單純要求表裏一致,不能望文生義。關於「誠」的具體內涵,《禮記·中庸》有詳細的闡釋: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譯文:

真誠,是天生的德性;踐行真誠之德,則是做人應有的德性。真誠的德性,並不須勉強而合,不用思慮而得,從容不迫地符合正道,即是聖人。踐行真誠之德,就是要擇善而從,堅守不渝。

由真誠而明白道德,是天賦的善性;由明德而踐行真誠,是聖賢的教化。本心真誠,自然會明白道理;明白道理,自然會踐行誠德。唯有天下至誠的聖人,能夠盡心發揮其善良本性;能盡心發揮自己的善性,就能盡心發揮眾人的善性;能盡心發揮眾人的善性,就能盡心發揮萬物的性能;能盡心發揮萬物的性能,就能贊助天地的化育;能贊助天地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之道相參配了。

註釋:

1.自:由也。

2.天下至誠:朱熹《中庸章句》註曰:「謂聖人至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

3.盡物之性:朱熹註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

4.贊:輔助,彰明天地化育之功德。《周易·說卦傳》:「幽贊於神明。」王弼註:「贊,明也。」孔穎達疏:「贊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訓為明也。」

5.與天地參:參,三也。此謂能盡性的聖人,可與天地並立為三也。

誠如上文所述,「誠信」絕非只看個人的外在言行表現,亦絕非只要求「言出必行」。如果一個人內心邪惡,行為也同樣可惡,一心為害世界,即使再內外如一,也絕對談不上「真誠」。真正的「誠」德,必須以善良心性為本,以關顧眾生、造福世界為念,唯義所適。

《論語》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即如是故。

《說文》:「誠,信也。」「信,誠也。」「誠」、「信」互訓,表示真誠敬事之態度,故《廣雅》曰:「誠,敬也。」此一誠敬之德,乃人生而有之的內在善性,只要從心而發,盡心而為,修心立德,繼而推己及人,乃至參天地而贊化育,即為「真誠」。

「信」字今文從人從言,古文作「訫」,段玉裁註云:「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可見「真誠」與否,在乎內在本心,而不僅僅關涉外在言行。能夠信守善性,存善心,發善言,行善事,方謂之「真誠」,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以「致良知」學說解釋「知行合一」工夫論,強調真誠敬事之良心,是也。

此一誠敬之德,亦屢見於《周易》經傳之中。如《文言傳》引孔子釋〈乾〉九二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以「閑邪存其誠」說明「誠」乃發乎內在本心而顯諸外在言行之善性。又引孔子釋〈乾〉九三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說明「誠」有「知行合一」的修德意義。相關《易》理,亦可與上引《中庸》思想合觀。

順帶一提,《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明世間一切外在形式皆為虛幻。

那麼,何謂「真如」呢?《成唯識論》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此一真實不虛妄、如常不變易的本性,即是「誠心」、「善性」、「良知」,人人本具,中庸不易。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