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進入2025年四季度,全球經濟正站在結構重估與風險交匯的關鍵節點。以貿易保護主義為代表的政策擾動持續深化,全球經濟增長慣性被打斷,系統性風險全面顯現。貿易壁壘重構全球供需格局,宏觀政策工具逼近極限,制度信任機制不斷弱化,而長期以來資產價格的高估可能進一步放大市場脆弱性。
首先,政策不確定性抬升正加劇主要經濟體結構分化。對於資產配置而言,當前全球市場的焦點已從關注短期變量轉向對底層運行機制的評估。美元無風險資產的地位正被重估,高估值高久期資產定價風險抬升。全球資本市場由此進入新一輪尋找錨定的波動周期,資產配置邏輯正在重構。
其次,慣性終結與趨勢逆轉。全球經濟增長對外部衝擊的敏感性已顯著上升。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不僅是短暫的擾動,更是對全球經濟運行邏輯的系統性扭曲。市場原本對政策路徑的漸進式認知被打破,宏觀預期開始呈現出廣泛而持續的偏離,原有的市場運行邏輯效用減弱,難以提供穩定的參考框架。政策本身的直接經濟影響尚未全面體現,其衝擊在預期層面已深度傳導。
最後,全球系統性風險壓制經濟增速。進入2025年四季度,全球經濟仍面臨四重系統性風險的深層擾動與趨勢性壓制。一方面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持續深化,另一方面是宏觀政策工具的結構性困境。過去幾年,為應對疫情衝擊與地緣風險,財政與貨幣政策被大規模動用,全球宏觀政策已逐步逼近操作極限。地緣政治的撕裂、債務水平的抬升與通脹黏性的頑固,令各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兩難困境。
貨幣寬鬆對實體經濟拉動有限
高債務、高風險溢價與信心不足的制約下,貨幣寬鬆對實體經濟的拉動效果有限,政策傳導機制呈現出鈍化特徵。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有效性也在財政壓力的擠壓下逐漸收窄,使其在支持增長、穩定預期和重建信心方面的作用愈發脆弱。高債務、高利率與高通脹的組合,正在持續壓縮主要經濟體的政策空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