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家廊】半壺老酒一壺月

2025-09-22 04:05:38 副刊

李 大 春

每逢中秋佳節,我仰望一輪明月,總會想起從前爺爺中秋賞月時那半壺老酒裏傳出的醇香童謠,思念起那一壺投在酒中的月光所蕩漾起的濃濃鄉愁。

那時,秋收一過,爺爺便會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豐在於秋。」這主要是提醒奶奶,要將收穫的糯米留足,中秋過後天氣涼爽時別忘了蒸下老酒。客家人源自中原,骨子裏帶有北方人的熱情和豪爽,「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客家人不但熱愛生活而且好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喜秉承酒的快意人生。並傳承了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好作風,每年留下的糯米經過蒸煮,撒上酒麴,經過發酵,兌上清泉,出酒後用陶罐分批裝起,一年到頭就喝自己釀造的酒。在釀酒的過程中,奶奶偶會熬製一些米燒,再採些時令的桂花,找個罐子,將桂花浸泡於米燒之中,製成桂花佳釀。不過,這桂花酒可金貴呢,除打醮酬神外,唯有來年中秋賞月時才派用上。

家中老房子進了大門便是塊空地,空地不大,是全家人晾曬衣服的地方,但也是夏秋天納涼賞月的好去處。特別是靠牆邊有棵老桂花樹,在靜謐的夜晚,拉張躺椅往樹旁一放,等待桂花的芳香與明月的清輝相約,倒確是件愜意之事。每年中秋佳節,奶奶一早總會採些桂花往丸子頭上一插,隨着她那忙碌的腳步滿屋清香。只見她,收起空地上晾曬衣服的竹竿,將空地打掃乾淨,拿出珍藏的桂花老酒,找出相應的剪紙紅花,準備祭拜「月光嬤嬤」的香案,去街上買上幾個酒餅柑、一把麵條和一塊月餅,既當供品又作賞月之用。

中秋夜,桂花樹下的躺椅自是爺爺的專利,不過,講述「月光嬤嬤」的童謠故事也是爺爺的專利。躺椅上爺爺自斟自飲半壺老酒,因來自鄉下農村,城裏話講不來,就用鄉下方言吟唱起童謠:「月光嬤嬤,跌落水底;水底一包鹽,食到廟前;廟前一根葱,食到廣東;廣東一面鼓,捶到汀州府;汀州妲,福州妲,一心一意上儒畲,儒畲嶺腳下,牛肉炒苦瓜,夾塊食,嘴燙疤,快快躲在桌底下。」我聽不甚懂,但非常好奇,刨根問底才方知童謠的大意是:中秋的月光灑在水面上,水底宛如銀光閃閃的鹽巴,這銀光順着水流奔向遠方;廟前那裏有根葱,帶着芳香從新泉河往汀江流向遙遠的廣東;而廣東的一面鑼一面鼓,又敲敲打打回到汀州府;汀州府和福州府的人聽到這神奇的故事,都想去探個究竟,當他們來到儒畲嶺腳下時見有人以牛肉炒苦瓜,於是好奇地夾一塊品嘗,不料燙了嘴巴,躲到了桌底下。這故事充滿童趣和奇幻色彩,讓孩子們好不稀奇。不過,我長大後才有所了解,這看似雜亂無章的童謠,卻隱藏着一個傳奇故事:宋元間的抗元時期,文天祥率領軍隊在這一帶進行過艱苦卓絕的戰鬥,隱喻着當時的一些歷史背景;勤王軍從廣東經過汀州、連城、廟前等地,一路艱難行進,童謠將一些奇怪的事物串在一起,並用牛肉的韌與苦瓜的苦比喻行軍路上的艱辛,展示了民族主義的精忠報國精神。

意想不到的是,從未唱過歌謠的奶奶,也來了一首有趣的客家童謠:「月光光,照地方;馬來等,轎來扛。扛晚人(什麽人)?扛老陳;老陳無哀誇(不在家),扛阿媽;阿媽愛(要)屙屎,扛大姐;大姐愛炒菜,扛老妹;老妹愛餵雞,扛老弟;老弟會爛叫,扛空轎。扛到荔枝山,有張塘,撿條鯉魚八尺長,阿公講留來做生日,阿毑(奶奶)講留來娶新娘。娶隻(個)新娘高天天,煮飯臭火煙,娶隻新娘矮墩墩,煮飯香噴噴。」這看似無厘頭的童謠,卻在月光的背景下,描述了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和睦相處的人物和場景,充滿了生活中的煙火味和童趣,倒給人一種溫馨和難以忘懷的感覺。

月亮從山頂爬了上來,奶奶趕緊將供品擺好,在放柑橘、麵條和月餅的盤子裏各自壓了張「四季平安」「長命百歲」和「萬事順遂」的剪紙,倒了3杯清茶,焚了一炷香,仰望着「月光嬤嬤」虔誠祈禱。奶奶為表示自己的誠摯供奉,防止供品在「月光嬤嬤」尚未「領用」之前被孩子們偷吃了,令孩子們先去玩耍,並交代待月亮出來時再叫大家來「照月華」。

皓月當空,奶奶把孩子們召回,叫他們排好隊,自己手舉着月餅,每人輪流走到她面前,教大家用月餅對着月亮,看成一個同心圓,「願逐月華流照君」,這就是奶奶的照月華。照完月華,奶奶將月餅切開,每人分得一小角,另外每人分給兩個柑橘。奶奶說︰「吃了供過『月光嬤嬤』祭品,孩子們就一定能百二十歲、順順遂遂。」這時爺爺站起身來,讓每個孩子用筷子頭往酒壺裏沾些酒咪一下,說是讓孩子們長大後具有男子漢氣概。當爺爺將筷子遞給我時,我往爺爺的酒壺中望去,一輪明月倒映在酒中,筷子探入,酒中泛起一片漣漪,蕩起了一道秋波……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