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琴台客聚】憶胡菊人先生

2025-09-22 04:05:01 琴台客聚

潘國森

香港出版界、文化界前輩胡菊人(1932年至2025年)先生以逾九高齡辭世,他是位非常傳統的「中國讀書人」,給廣大讀者最堅實的形象,就是「憂國憂民」4字,在香港不作第二人想。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像寫在這位「處江湖之遠」布衣文士的臉上。

筆者與胡先生只見過兩面,交談總共不足十句。上世紀八十年代拜讀他主編的《百姓半月刊》,獲益良多。1984年中英發表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7月1日零時,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那時不少香港人對回歸後的生活方式有所憂慮,有論政團體舉行民意調查,當中不乏真心要了解香港民意,亦有些人借民意調查來推銷自家的政見。

當年筆者細閱了一批調查報告,發覺水平參差不齊,於是寫了長文,投稿到《百姓半月刊》。首次拜訪胡先生時問及拙文是否可以發表。胡先生很嚴肅地說:「你批評了這麼多的團體,我們必須審慎。」後來拙文登出,筆者曾短暫加入過民意調查這行,算是成了專家。不過筆者對於統計學和「統計推論」(Statistical Inference)的認識遠遠超過了實務所需,堪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後來香港作家協會成立了,胡先生是主事人之一,剛好筆者在台灣省發表單行本專著的「處女作」,出版社應承一筆過付稿費,後來卻未有付鈔。正好香港作家協會其中一大宗旨是為香港作家同業爭取權益,於是筆者寫信請胡先生幫忙「追數」。如數收到稿費後便捐了一小部分給作家協會,胡先生撥出部分作為筆者的入會費。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胡先生是在作家協會的會慶酒會上。胡先生說如果以由會方出面「追債」似乎不甚合適,所以,他老人家以個人名義向出版社發了個信息。胡先生處事得體,於此可見一斑。

胡先生於1996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退休後似乎不甚過問香港事,故此他不折不扣地屬於回歸前香港文化圈的人物,是一代人的「青年導師」。筆者與胡先生的交集是40多年前的一則香江掌故。香港回歸至今28年,中國在各方面的進步快得讓所有關心國運的國人目不暇給,不知胡先生在天之靈是否仍要「憂國憂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