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調高八大非本地生限額 利港生拓人脈同受惠

2025-09-20 04:29:17 要聞
●下學年起每所資助院校非本地生人數上限會增至相當於本地學額的50%。圖為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啟業)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要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下學年起每所資助院校非本地生人數上限會增至相當於本地學額的50%。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增加更多非本地生學額並不影響本地學生資助讀大學的學額,更有助本地生擴闊視野和增加人脈,而特區政府希望增加「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因為除對共建「一帶一路」有幫助外,亦能再增加來港的生源。

對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增加非本地生就讀大學的比例,或令部分人擔憂對本地學生升學帶來影響,李家超在專訪中強調,本地學生的1.5萬個資助大學學額完全不會改變,而非本地生則是自費升學,而他已和各大學溝通,了解是否有足夠資源擴展學額,該些大學也表示沒有問題,有很多的擴展空間,而非本地生的學費會否調整等,則屬於大學自主範疇。

為配合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發展,特區政府已推出「城中學舍計劃」,李家超表示,會努力增加學生宿舍,因此拆牆鬆綁,有政策協助酒店及商廈改為宿舍用途,不會對原有的地積比有任何扣減,且會盡量簡化有關程序,而大學本身若有土地,亦鼓勵興建宿舍,而政府本身亦有土地專批給大學作興建宿舍用途,利用多元手段增加宿位,而這會加快進行。

他強調,增加非本地生對香港學生也有好處,就是通過與外地學生的交流,能夠了解更多外國的文化、歷史,因此可以擴闊本身視野,另外更提早建立人脈,「香港是國際城市,也都會跟不同的外國人打交道、做生意,甚至打工等。那個(人脈)網絡在大學階段已建立,很有好處。」

李家超認為,多些外國學生來港有一個衝擊、正面刺激的作用,且能令外地有更多人知道香港的好處。他舉例,自己曾在大澳與一名德國交換生傾談,對方講了不少香港的好處,包括城巿與郊野距離近,亦隨時可以享受不少東西,是能真正做到「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工作,盡情玩樂)的地方。

李家超並以香港大學為例,指出其被評為最國際化的大學,就是因港大不但學生國際化,教師也國際化,很多教授及科研人員都是由外地來港,指出國際化能進一步吸引更多學生來港升學。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