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炸威力與出廠時相若 警疏散18廈6000居民
鰂魚涌濱海街16至94號一個地盤內,工人昨午進行地基挖掘工程時,在10米深地底挖出一個二戰遺下的約1.5米長及重約1,000磅的空投炸彈,當中含有500磅高性能TNT炸藥,相信炸彈性能仍然良好,有極高危險性。警方拆彈專家須現場切割和銷毀炸藥,其間有爆炸風險,為保障公眾生命和財產,警方疏散附近18幢大廈1,900戶共6,000居民,並通宵處理炸彈,希望在12小時內完成艱巨任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昨晚表示,該炸彈是二戰時美軍標準空投炸彈,型號為ANM65。該炸彈外殼完好無缺,彈身上依然有原先設置引爆的引信,分別為前置及尾置引信。
他表示,根據爆炸品處理課過往11年經驗,共有7次處理同類炸彈的經驗,大部分狀態俱與今次發現的炸彈類似,亦與2018年在沙中線工程發現的炸彈型號一樣,而其中一個特質是火藥依然有效,經評估後相信威力與二戰時期製造出來時幾乎完全一樣,若處理不當或低估風險,對人員的殺傷力及建築物的破壞力與昔時並無分別。同時,炸彈的穩定性亦因年月久遠而消失殆盡,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原地處理,以不作移動為大原則。他表示,不會即場引爆炸彈,而會嘗試切開炸彈,利用火去銷毀內裏的TNT炸藥。
目標12小時內完成拆彈
至於拆彈人員面對的風險,李展超表示,炸藥在經過年月洗禮後可能會變得非常敏感,利用火燒時會發生爆炸。至於炸彈會何時產生高熱及發生爆炸,則屬難以估計及控制範圍之外;萬一爆炸,會有衝擊波、碎片、熱力,而碎片會是一些通紅的金屬片,亦會引起火警。因此,在進行有關工序時,只有盡量疏散受影響居民,同時在周圍地方盡量做好保護措施,例如放置沙包及水沙包以減低炸彈碎片及降低溫度。
他特別提到,2000年瑪麗醫院旁一個地盤亦發現二戰時期留下的炸彈,在銷毀炸藥期間發生爆炸,因此警方之後均以該次經驗作為藍本,並以安全處理為大原則。
李展超形容,拆彈工序猶如與時間競賽,會分階段進行,每一時段出動10人,希望能在凌晨2時開始拆彈後的12個小時內完成,目標在今日日間恢復社區常態。
他形容12小時是一個指標,過往在沙中線工程中處理過3次炸彈,處理時間最短17小時,最長27小時,主要原因是沙中線地盤屬低窪地方,每一件工具均需要吊運至30米深地盤。今次炸彈位於地面,人員汲取了沙中線處理大型炸彈的經驗,及具備更先進儀器,可望在最短時間及安全情況下達至理想效果。
華蘭路及濱海街一帶封路
警方東區警區指揮官陳天柱表示,由於拆除炸彈風險極高,警方必須啟動緊急疏散計劃,經審慎評估後,在現場附近需要疏散的共有18幢包括商業和住宅大廈內的所有人士。在拆除炸彈期間,警方會在華蘭路及濱海街一帶進行封路。
東區民政事務專員黎旨軒表示,民政事務總署全力支持警方的疏散工作,東區已派出共35隊關愛隊支援,包括在有關住宅大廈設立服務站協助有需要的居民,並在社區中心提供支援。東區全體區議員甚至灣仔區關愛隊候命,隨時加強支援。民政處已開放社區中心或會堂供有需要居民使用,港島其他區域及觀塘區社區會堂亦準備就緒。政府亦已聯絡酒店業及啟德的青年驛站,他們均樂意提供協助。
消防處署理分區指揮官(港島東)盧瑞生表示,消防處已調派兩輛消防車、兩輛救護車、一輛流動傷者治療車作戒備,並鋪設一條消防喉及一隊煙帽隊、一隊事故安全隊作出戒備,同時調派一個滅火機械人,一輛流動指揮車方便部門協調,全力協助爆炸品處理課人員。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