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紫禁城外、烈日當空下、天安門廣場上,是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的舞台。今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香港有劇團率先以故宮前身紫禁城為題,創作作品。
說的是「進念·二十面體」的兒童音樂劇《康熙夢遊紫禁城》。紫禁城跨越六百多年的悠悠歲月,歷經明清兩朝,見證歷史的跌宕興衰,承載無數故事、人物、文物、傳說……一眾主創會選取什麼材料,說好中華文化故事呢?
燈光亮起,台上是三屏幕設計,像三聯畫( triptych),做到把舞台拉闊的效果,展示宮殿的空間感,並增強多媒體的動感。台下多是小學生,有些由家長陪同,成為親子活動。
以導演胡恩威的背景,用建築,更具體一點,是「空間」作為切入點順理成章,演出單張有這樣的話:「結合藝術科技、沉浸式舞台效果,介紹故宮的建築空間設計,從故宮建築認識中國的空間和時間觀念。」
演出由多個章節和奪目繽紛的多媒體效果帶動,台上走出穿着黃袍的8歲小康熙,加上像貓像狗的角色,原來是紫禁城的設計精靈。三名主要演員時而跳唱,作音樂劇呈現,唱詞淺白口語化,時而與觀眾互動,時而與觀眾進行呼吸練習,加上多媒體的圖解,以期在製造通俗的娛樂效果的同時,傳遞有關的文化知識,如天圓地方、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十二地支等等。演員施展渾身解數,帶點誇張的遊戲化動作,令人聯想到電視兒童節目的主持人。時間過得很快,不到一小時的劇場,宛如一個crash course,不只建築、空間,還有文化、美學,甚至哲學。看完演出,我也不期然來了一個深深的呼吸……
為了拉近與旁邊的小觀眾的距離,我下意識地回溯自己小時候對「空間」這詞的理解。兒時想的大抵是物理的概念。這次主辦單位稱之為「藝術科技劇場」,利用多媒體以動畫、透視圖、floor plan、方位圖等等,由中軸線開始,帶領觀眾進入紫禁城的建築與空間,還有空間與自然、時間、季節、五行的關係,以及四合院的特色等。
以劇場方式向小學生講解這個世界最大的木建築群、建築與文化,不可謂不具挑戰,特別是在寸土尺金的香港,對於住在石屎森林的大廈單位、公共屋邨、納米樓以至劏房/簡樸房的香港人,四合院可說是有點遙遠的東西吧。再者,物理的建築、空間之上,天圓地方、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較抽象的概念,小觀眾們未必能馬上理解。挖掘更深層的文化底蘊,路漫漫其修遠兮。
無論如何,無古不成今,就算身處石屎森林,記得仍有四合院;就算是24小時制,也不妨認識十二地支;縱有GPS,也可仰望星辰,領略陰陽五行;而AI,是否懂得何謂中正仁和?這次劇場演出,加上工作坊、演前派發的學習冊、「玩+學」網站,創作者們做了大量的考究和準備工作,架起了古今的橋樑。
進念·二十面體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中華文化藝術科技劇場計劃」由第一年「五行」、第二年的「書法」,到今年以「故宮36500」為主題的《康熙夢遊紫禁城》,結合工作坊、兒童劇場、展覽的模式,累積了幾年的實踐,培養了一班小觀眾,已越見規模。兒童劇場/教育劇場仍有廣大空間有待開墾,玩中有學,繼續求索。
●文:莎拉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