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助力失傳樂器重生走向世界 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千年古樂正青春

2025-09-20 04:06:22 副刊
●崔君芝今年1月在北京演奏自己編創的箜篌經典樂曲《夕陽簫鼓》。 受訪者供圖
●崔君芝在音樂會中演奏了多首富含東方意蘊的樂曲。 受訪者供圖
●崔君芝(左二)陪同美國斯坦福大學音樂教授保羅·菲利普斯(中)在杭州交流。 受訪者供圖
●中國箜篌發展的四代傳承人在杭州同台演奏。
●魯璐是第一批崔君芝的學生。
●崔君芝1996年撰寫出版了中國當代首部箜篌專業書籍《箜篌天地》。 受訪者供圖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唐代詩人李賀筆下箜篌的絕世清音,如今再度迴盪於杭州西子湖畔。在第二屆黃河箜篌文化藝術周的「箜篌盛典·四代同堂」音樂會上,中國現代箜篌藝術奠基人崔君芝,攜第一代優秀傳承人魯璐及近百名四代箜篌人,以一場穿越千年的音樂對話,讓這件曾經失傳的盛世樂器,重新綻放於世界舞台。作為中國首位箜篌專業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演員,崔君芝不僅見證了現代箜篌從復甦到新生的歷程,更以開創性的演奏技法與藝術理論,讓箜篌以唯美之姿立於中國民族樂器之林,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動人載體。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

從《湘妃竹》的古典幽情到《清明上河圖》的市井繁華,從《樓蘭追夢》的蒼茫大漠到《我和我的祖國》的時代深情——音樂會上,崔君芝以精湛技藝展現箜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她與四代傳承人共同詮釋了一個清晰的藝術宣言:箜篌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當代藝術中兼具東方韻味與世界語言的重要樂器。

上下求索 古藝新生

箜篌藝術始於秦漢,盛於隋唐,卻在明清之後沉寂百年。1978年,國家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直接領導組建了中央民族樂團「箜篌改革試製小組」,組長是關立人,成員有文化部舞台科技研究所留德音響專家王湘、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樂器技師蔣柏松、瀋陽音樂學院張琨,而中央民族樂團的崔君芝也是成員之一。在吸收借鑒前人的經驗,並結合崔君芝提出的「臥箜篌與豎箜篌相結合融為一體,創新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箜篌」的理念後,1980年春天,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根據小組的設計成功試製出了新中國第一台現代箜篌,使箜篌得到新生並走向世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崔君芝表示:「中國現代箜篌的新生是幾代音樂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外音樂藝術上下求索、兼收並蓄的厚積薄發。」

崔君芝出生於書香門第,舅舅是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她自幼浸潤傳統文化,精通鋼琴、聲樂、馬頭琴和二胡,亦成為中國首位箜篌教授、碩士生導師。她認為,箜篌是中華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件珍品,而自己終於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美麗的符號和動聽的旋律。「作為中國現代箜篌演奏藝術創始人,我與箜篌結伴幾十年,走過春夏秋冬,嘗遍甜酸苦辣,得到了不少支持和呵護,也受到不少前輩的栽培與教誨。在與作曲家合作創編一部部箜篌樂曲的同時,我逐漸摸索出一整套系統、規範、科學且獨具民族特色的箜篌演奏藝術。箜篌給了我精彩的人生,也成就了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價值。」

箜篌得到新生後,崔君芝迅速將這件樂器推向世界。她與香港中樂團合作,在港演出了三場「箜篌引」專場音樂會,並在香港寶麗金錄製了箜篌樂曲唱片;她九次登台國家大劇院,並曾與世界豎琴泰斗蘇珊·麥克唐娜在「鳳凰起舞·天地和鳴」大師面對面之東西方箜篌、豎琴經典詮釋講演會中對話;她獲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授予「中國箜篌非遺第一傳承人」稱號,而美國密爾必達市為表彰她多年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更將每年的11月1日定為「中國箜篌日」。

非遺傳承 四代同堂

崔君芝與杭州的情緣,早已深深植根於這座城市的藝術土壤中。2004年,她受國家文化部特邀,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上驚艷亮相——如仙子般一邊彈奏箜篌,一邊自空中翩然降臨的一幕,至今仍被許多人銘記。2017年,她再度攜手杭州,組織百人箜篌樂團舉辦「西湖之夏 箜篌之春」專場音樂會及演藝大賽,奏響西子湖畔的千年回響。同年及次年,她連續兩屆參與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節,舉辦箜篌講座與專場演出,以精湛技藝與熱忱投入,開拓了浙江箜篌藝術的沃土。她還與浙江箜篌代表人物陳莉娜合作,成立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箜篌專業委員會,設立「崔君芝箜篌大師工作室」,並在寧波諾丁漢大學成立「國際箜篌藝術交流中心」,推動箜篌走進高校、走向國際。她還走進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大學,開展「中國箜篌之聲」巡演,舉辦「盛世箜篌世界非遺文化日」演出,並於近期參演美國巴德學院與浙江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的合作音樂會,持續為浙江箜篌藝術的普及與推廣譜寫新章。

「今日聞君箜篌語,如聽仙樂耳暫明。」從樂器研製、演奏創新、舞台展演,到學科建設、教材出版、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崔君芝在箜篌藝術的每一個維度均作出開創性貢獻。「中國現代箜篌如鳳凰涅槃,於絲綢古道上重新翱翔。」崔君芝的話語中充滿激情,「箜篌展現東方韻律之美,填補民族樂團空白,為世界獻上一件美好的樂器,更為『一帶一路』唱響了新的讚歌。箜篌,是生命與精神的火花、民族情感的載體,是東西方音樂交融的一道彩虹,更是溝通心靈的國際橋樑。讓我們帶着民族的自信,迎着朝陽,追逐星辰——箜篌藝術,正青春!」

如今,年逾古稀的崔君芝依然活躍在教學與演奏一線。她帶領的箜篌傳承隊伍已形成四代同堂的壯觀景象,鏗鏘琴音中,千年箜篌正生生不息地傳唱着中華文明的新樂章。

萬里尋根 讓箜篌「活」在當下

《孔雀東南飛》有「十五彈箜篌」的詩句,作為第一批崔君芝的學生,魯璐回憶當年:「只為那一耳聆聽的感動,我投身箜篌事業20多年,3年15次,反覆穿越東西文明交匯的絲綢之路,並在此後兩年間,先後6次走進新疆,踏上『絲路箜篌尋根之旅』,總行程達十萬餘里,只為探尋千年音韻。」為展開教育實踐,為箜篌發展尋根,魯璐舉辦了世界首場沙漠箜篌音樂會,她和團隊還啟動了「尋找傳承人計劃」,通過網絡面向全國尋找箜篌傳承人,並在北京設立箜篌教育基地,已培養來自全國各地的傳承人1,000餘名,項目已輻射到海外。

去年,由魯璐和其團隊共同創建的世界首家箜篌博物館——久鼎箜篌博物館新館在河南新鄉開館,館內有復原仿製和創新轉化非遺箜篌樂器實物321件,其中包括復原仿製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失傳箜篌41件,並珍藏有6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0多幅歷史箜篌影像,編撰陳列世界箜篌五千年歷史圖表、演變圖等珍貴且重要的歷史資料。這裏作為世界箜篌文化藝術的「百科全書」,面向大眾,接受預約參觀、團體研學等活動,持續普及、傳播、傳承非遺箜篌歷史文化。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