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敦煌莫高窟今天還存有700多座,而有壁畫、彩塑的僅存400多窟。你知道,這些壁畫是怎樣完成的嗎?
想知道敦煌壁畫的秘密,要先從一個叫「地仗」的名字說起。壁畫不可以在石壁上直接作畫,畫工們首先要將石壁處理平整——先鑿壁、再抹灰,讓有沙粒和石子的粗糙崖壁表面,附着泥土層。然後,用草根、麻等纖維與泥土拌合,敷上一層又一層。這一層層的泥皮,就是壁畫的「地仗」,它不僅是底子,更是壁畫完成的根基。而最後塗抹的沙土,就來自敦煌戈壁上的一種細膩的泥土,叫做「澄板土」。
這些工序十分仔細,粗泥打底,保證牢固;細泥罩面,追求平整。等到表面像一張拉平的紙一樣光潔時,才算是準備妥當。
但在洞窟中,進行這一過程並不容易。通風條件差,泥層陰乾緩慢。通常,地仗需要耐心等待一些時間才能真正陰乾,適於繪畫。
然而,藝術的創作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畫工們有時為了趕工期,或者因為約定的日期臨近,偶爾也會在地仗未完全乾透時,就開筆繪製。於是,墨與色在濕潤的泥層上,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線條更顯立體流暢,暈染更見層次,色彩更加溫潤。正因如此,不同洞窟的壁畫,即使題材相似,也呈現出質感上的差異,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藝術面貌。
一般在洞窟地仗完成後,畫工們會先勾勒「粉本」,即初稿。有時用紅線,有時用黑線,勾畫人物與場景的大體輪廓。接着,再用細筆描摹出精緻的線條。這一步叫「分線」,它決定了壁畫的骨架和布局。
今天有學者就發現了當年古代畫師們勾勒出來的紅色線條,作為壁畫的結構劃分。敦煌壁畫裏那些姿態優美的飛天、神態莊嚴的佛像,正是在這些底色的格局線條上,一步步勾勒出來的。
之後呢,就是線的繪畫,與上色。
古代畫工使用的都是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有石青、石綠、硃砂、赭石,皆取自大自然的山川裏,它們色澤鮮艷,持久耐光,不因千年時光的流逝而褪色。
上色時,通常先大面積鋪色,再層層渲染。有時,為了讓畫面更具光澤,還會在表層敷上一層薄薄的膠質或蠟質,起到保護和提亮的作用。這樣,一幅壁畫才算真正完成。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開展了一項特別的嘗試。以木板為依託,鋪上麻袋布,再依照古法一層層敷泥,製作出模擬的地仗。泥皮尚有濕潤時開始畫線,這是在模仿千年前的匠人。令人驚嘆的是,墨與色在泥土中自然滲透,線條柔和順滑,壁畫中出現了千年之前的暈染風格。
據說,這批「模擬泥質畫」經過20多年的歲月考驗,依舊沒有龜裂、駁落或褪色,相較於在乾燥泥皮上繪製的作品,它們更為獨特。這些實驗驗證了歷史壁畫中「濕畫」的可能性,也有人認為,這可能來自歐洲意大利的傳統繪畫技藝。
敦煌壁畫的魅力,不僅在於畫中人物、景色、佛與菩薩們的形象,也在於這背後看似普通卻極為細緻的工藝。泥土、沙石,草木纖維、礦物顏料,墨色與彩色,在千年時間的變化下,凝固出1,600年的藝術沉澱。
今天,當大家走進敦煌石窟,看見飛天的美妙姿態,佛菩薩們的慈悲笑容,唐代的宏大絢麗,宋元時期的淡雅靜穆,卻忽略了畫面背後的物理材質、化學變化,乃至細微複雜的技術與工序。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泥土、沙石,創造出這些美妙的藝術,千年延續至今。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