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兩岸學者聚港共話抗戰史 指反日抗暴歷史血跡是人民共同記憶 以血肉築長城 憑影像證道義

2025-09-19 04:21:15 香港
●參加座談會的嘉賓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報史館合影留念。 香港大文集團全媒體記者華安 攝
●9月18日,由惠明慈善基金主辦的「抗戰歷史與民族記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座談會」在香港舉行。圖為座談會現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參加座談會的嘉賓參觀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報史館。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鬥爭的完全勝利,台灣也因此回歸祖國懷抱。這場共禦外侮、彪炳史冊的偉大勝利,值得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銘記。9月18日,由惠明慈善基金主辦的「抗戰歷史與民族記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座談會」在香港舉行。座談會上,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與香港、日本嘉賓圍繞台灣同胞參與抗日戰爭、台灣抗戰史上重大事件、南京大屠殺、歷史影像在記錄、傳播與歷史反思教育進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等議題展開討論。●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歷史早已證明,戰爭的勝負不完全取決於軍事力量,更取決於道義立場。」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表示,道義的喪失昭示侵略戰爭必然走向失敗。日本軍國主義愈是依賴暴力,愈能激發被壓迫民族的反抗精神。侵略者在南京實施的恐怖戰術非但沒有摧垮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成為全中國人民抗戰的「最強動員令」。

今年是台灣光復80周年。80年前,台灣光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版圖,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帝國侵略的共同成果。台海兩岸之間,反日抗暴的歷史血跡始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

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影像在港展映

「唯有真實記錄下抗戰慘烈狀況的照片與影片,才能真正撼動人心。」在9月17日的「鑒往知來·復興中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史料展」開展儀式上,現場觀看了首次在香港展映的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程推進與追回的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影像37分鐘馬吉影像,晚清民國年間著名學者、藏書家、教育家王同愈先生後人王岳忠無限感慨。

王岳忠表示,真實的照片與影片,是歷史最有力的見證者。它們不僅讓中華兒女對抗日戰爭建立起正確的史觀,更深深烙印下民族的情感與尊嚴。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這段歷史的重量再次提醒我們,勝利的背後是無數血淚交織的犧牲與堅韌。抗日戰爭的勝利並非輕易得來,而是以三千五百萬以上的軍民傷亡換來的,這些數字背後,是一條條生命的消逝,是一個個家庭的破碎,是整個民族用血肉築起的長城。「南京大屠殺的紀錄影片,讓人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咬牙切齒,為同胞遭受的苦難啜泣不已。這些影像不僅是歷史的證據,更是民族情感的觸媒。」

「她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歷史一部分」

「我女兒自幼在台灣成長,除了在小學前曾短暫隨我們到大陸探親外,幾乎沒有與大陸有太多接觸。」王岳忠在座談會上敘述了女兒的親身經歷。他說,女兒在大學期間的一個暑假,報名參加了大陸東北的交流參訪團,前往瀋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當她看到日軍七三一部隊的暴行照片時,竟忍不住痛哭流涕。這樣的情緒反應讓博物館的導覽人員十分驚訝,沒想到一位來自台灣的小女生會對同胞的遭遇有如此深刻的感同身受。

那一刻,女兒從未曾真正甦醒的民族情感也就此確立。她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歷史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以血肉築長城」不只是歌詞或口號,而是抗戰期間千千萬萬軍民真實的寫照。日軍侵華期間犯下的種種戰爭罪行,包括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的生化實驗、無差別轟炸與屠村行動,讓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也讓曾經親歷抗戰的父執輩們至今仍憤恨不已。這些苦難不應被遺忘,更不容被淡化或扭曲。王岳忠說,正視並不忘日本軍國主義強加在中華民族的苦難,並非鼓勵仇日,而是要求當年的侵略者必須誠實面對歷史,深刻反省與認錯,以確保類似的慘劇永不再發生。

「在女兒的旅行規劃中,絕不可能出現靖國神社這樣的地點。這些選擇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民族感情自然引導她做出的判斷。只要有人試圖扭曲或掩蓋日本侵華的罪行,我相信她也會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王岳忠認為,這些歷史影像不只是歷史的紀錄,更是情感的橋樑,是教育的工具,是民族認同的根基。「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不僅要緬懷先烈,更要思考如何將這段歷史傳承給下一代,讓他們不只是記得,而是真正理解、感受,並珍惜這段來之不易的和平。」

參加座談會的嘉賓與兩岸學者是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創會會長邵子平,前日本每日放送時政記者加登英成,台灣台中中興大學物理系專任教師林立,香港惠明慈善基金理事鍾迪康, 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連紅,歷史學者、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資深歷史學者劉燕軍,台灣新國際經貿文化社社長、海潮智庫執行長林深靖,台灣電影文化資產保存協會常務理事吳永毅,台灣知名文化學者、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楊祖珺,台灣IT專家、晚清民國年間著名學者、藏書家、教育家王同愈先生後人王岳忠,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楊善堯。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