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哲 重慶市政協委員 香港重慶總會秘書長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展現出特區政府主動求變的決心與戰略布局的前瞻性。這份報告既延續了過往「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的施政主線,又在關鍵領域推出突破性舉措。
作為香港回歸祖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土地規劃,北部都會區建設的重要性在本次報告中被提升至全新高度。施政報告提出建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其下設三個專項工作組,從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北都大學城籌劃及建設到規劃及發展進行系統性布局。這一決策既回應了市場對北都區建設進度的關切,更通過簡化行政措施,拆牆鬆綁的專項規定,打破了傳統行政流程的桎梏。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明確提出將北部都會區發展與香港優勢學術領域及產業發展深度對接,未來河套香港園區的「燈塔效應」或將吸引更多國際科創企業落戶,推動香港向「科創+金融」雙輪驅動轉型。這種「以空間換未來」的戰略思維,不僅能為香港創造三分之一人口規模的新增長極,更有助於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中開闢新機遇。
人才政策夯實發展根基
施政報告在資本流動領域的改革體現出精準的政策導向,一方面強調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持續強化股票市場,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這些舉措既回應了市場對資產配置多元化的需求,又通過「以投資促留才」的機制設計,為香港引入高淨值人群和專業人才開闢新通道。另一方面,「跨境理財通2.0」實施一年來,內地投資香港的財富產品戶口大幅度增長。在此基礎上,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優化基金稅制、推動房託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標的等舉措,預計未來幾年香港將躍升為全球最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這種「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的策略,既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優勢,又通過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強化了其連接內地與全球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為夯實長遠發展根基,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的人才政策。高等教育領域,教資會撥款4,000萬元予八大加強國際和內地宣傳及師生招攬力度,同時通過發展國際學校、增加學生宿舍供應,進一步優化教育配套環境。此外,施政報告還提出兩大關鍵舉措,一是提升非本地學生比例,擴大全球人才「引進池」;二是設立數億元基金,專項支援本地大學開展航天科技研發,以高端科研項目吸引並留住頂尖人才。從整體成效看,政策既注重本土培育,通過資金傾斜夯實教育與科研基礎;又望眼全球,以高校競爭力提升和配套優化吸引國際精英,精準切中了香港的發展需求,不僅能提升高等院校國際競爭力,更將持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精英首選地的地位,為長遠發展注入核心動力。
以效能革命推動治理轉型
施政報告在特區政府治理領域的改革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精準回應了當前施政中的痛點難點。「部門首長責任制」的建立,直擊以往政策執行中責任分散、銜接不暢的弊端,將執行成效與官員考核直接掛鈎,不僅明確了「誰來負責」的主體,更通過考核機制倒逼首長主動統籌資源、跟進落地,從制度根源上強化了責任閉環,避免了「紙上政策」淪為「空中樓閣」的困局。成立「AI效能提升組」則是治理手段的創新突破,利用人工智能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既能減少人工辦理的冗餘環節、降低出錯率,更能為傳統公務員體系注入創新思維,促使公職人員主動適應技術變革,實現「技術賦能治理」的雙重價值。
施政報告在民生領域的布局展現出前瞻性思維和務實的作風。在住屋方面,提出「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豐富置業階梯」的組合拳,通過土地供應機制創新和公屋建設提速,持續緩解居住難題。在社會保障方面,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針對老齡化社會的醫療、養老等需求制定系統性方案;推出鼓勵生育組合拳。同時推出11項措施支援中小企,幫助其應對經濟轉型中的挑戰。這種「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的民生策略,既鞏固了社會穩定的基石,又通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為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