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將進一步優化俗稱「投資移民」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新資本投資者入境人士如購買住宅物業,可算入的投資額維持1,000萬元,但住宅成交價門檻會放寬,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市場分析認為,該優化措施有助樓價逾3,000萬元的豪宅在市場流轉,同時也不會助長中小單位炒風。
非住宅投資額增至1500萬
李家超指出,該計劃原先要求申請人在港投資不少於3,000萬元,其中房地產投資額(無論是住宅或非住宅)最多只算入1,000萬元。經優化後,如購買非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由1,000萬元提升至1,500萬元,物業成交價則仍不受限制;如購買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維持1,000萬元,但可算入的住宅物業投資會放寬,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
對於投資移民計劃的優化,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今次決定並非以樓市為主要考量,主要是回應投資者及業界,為投資者提供彈性。該消息人士又表示,為豐富選擇,所以下調住宅物業成交價門檻至3,000萬元,強調無論是投資住宅還是非住宅物業,均以資產淨額作計算,即不計按揭貸款額。若同時購買非住宅物業和住宅物業,可算入額會以非住宅物業額度為準,即1,500萬元。
專家倡引導資金投北都區
就優化投資移民買樓措施,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昨表示,留意到政府連續2年放寬相關規定,顯示現階段政策取向傾向提振高端住宅與商廈成交,惟不同額度之間的吸引力提升仍屬未知數。若降低住宅門檻,投資者的進場成本下降,或加快中高價物業去庫存化,同時亦需留意對印花稅收入的壓力,以及可能削弱本地中產家庭換樓能力的風險。
反之,葉文祺認為,提高非住宅投資額上限對中產住宅市場影響較小,但資金可能更集中流向地產,與政府期望分散至金融與新興產業的原意存在落差。他建議為有關放寬設置條件,以引導資金投向北部都會區或工廈活化等,以兼顧地區均衡,更好地配合香港的長遠發展方向。
美聯集團行政總裁(住宅)馬泰陽表示,根據該行資料,今年截至9月15日,逾3,000萬元一二手住宅註冊量累計共錄1,094宗。他預期,投資移民買樓新措施將令全年數字推升至約1,600宗,按年增9%,創近4年新高。到明年更有望挑戰2,000宗,創有紀錄新高。
代理料刺激豪宅市場交投
馬泰陽指出,投資移民計劃自2024年3月重啟以來,截至今年8月底已錄1,963宗申請,但若與2004年至2015年的年均約3,700宗申請量相比,仍有明顯增長空間。值得留意的是,上一次投資移民涉資於住宅物業的金額累計超過420億元,而今次計劃截至今年2月底,雖累計投資逾100億元,但流入樓市的金額甚少。他相信,今次優化措施有助吸引優質投資者,刺激豪宅市場交投。
世邦魏理仕香港區研究部主管陳錦平亦預計新措施將刺激豪宅及獨立屋的需求。去年價值超過3,000萬元的住宅物業交易,佔總交易額的21.7%,但僅佔總交易數量的2.8%。交易量佔比較低,顯示降低門檻對物業的競爭影響不大,亦不太可能影響大多數家庭的負擔能力。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也認同,逾3,000萬元物業不是上車盤,對市民入市影響輕微,而非住宅物業的算入額度提升至1,500萬,有望刺激投資移民客戶考慮商用及公用物業。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