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以新思維推動市區重建,政府消息人士昨日指出,在鼓勵私人重建方面,考慮到目前同區地積比率轉移安排由2023年起實施至今仍未接獲申請,因此放寬相關安排,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跨區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至新發展區,增加誘因。轉移地積比須獲城規會批准,而放寬後的可轉移面積上限為接收地盤的30%,與現行機制一樣,當局未來會研究是否提高上限,料最快10月中提交立法會,之後進行2個月諮詢,期望明年上半年落實。至於跨區轉移樓面所涉及的地價差異問題,當局會考慮以補地價解決。
此外,針對重建需要較迫切的7個指定地區,包括長沙灣、馬頭角、旺角、西營盤及上環、荃灣、灣仔和油麻地,政府將試行適度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最多20%,並在完成城規程序後容許將增加的地積比率轉移至北都區或其他地區使用;若無意進行城規程序,亦可將新增樓面轉為金額用作抵消在投地或進行其他項目地契修訂、原址換地所須繳付的地價。該措施主要針對樓齡超過50年及地盤面積7,500方呎的項目。
反應正面 或明年上半年落實
消息人士表示,政府曾就上述措施諮詢相關市場持份者,獲得的反應正面;但由於市區與北都區的地價和樓價始終有頗大差距,因此當局仍在研究地積比轉移應以1比1換算,抑或適當調整比例。此外,政府為避免炒賣,將禁止轉售有關地價權益,而涉及地價金額則由地政總署按當時的地價作出評定,期望最快明年上半年落實上述措施。
物色3地予市建局作「樓換樓」
施政報告亦宣布在北都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預留3幅土地讓市建局籌劃興建新樓,作為將來「樓換樓」的替代單位。據悉,3幅用地總面積約4公頃,預計可建樓面近200萬方呎,分別有兩幅位於古洞北且鄰近雙魚河,另一幅則位於粉嶺北鄰近聯和墟。目前市建局正檢視3幅用地是否合適,估計2030年前可落成,傾向以現樓形式作「樓換樓」。消息又指,新措施下受重建影響的住戶須在收購當刻決定選擇現金賠償或「樓換樓」,而不同物業涉及的樓價差額將由市建局之後評定價格及作詳細安排。
施政報告亦針對釋放市區工業用地而提出方案,今年將展開新一輪全港工業用地分區研究,明年內提出建議,包括活化工廈計劃未來路向。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