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題,對香港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作出規劃部署。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全球局勢,單靠市場的力量已不足以應對種種挑戰,唯有從頂層設計和系統性深層次改革入手,主動出擊破局,令政府更有為、市場更高效。報告將改革理念貫穿全篇,在北都區發展、強化治理、深化改革發展產業、發揮國際中心優勢、惠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措施,必將引領全港各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繼續拚搏奮鬥、自強不息,寫好香港由治及興新篇章。
本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政府與社會改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建立「以結果為目標」、重視績效的施政文化。這3年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居全球第三;國際競爭力重返世界前三;香港5所高校進入世界排名前100位;香港在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家庭收入中位數比3年前增長11%;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從3年前的6.1年大幅縮短至5.1年……各項發展成績有目共睹,反映特區政府的改革成效顯著。
但是,當前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各地政府都在積極部署,透過政策引導、資源傾斜,全力發展具潛力的新產業新園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新加坡設立裕廊創新區,打造創新工業園區;日本將全國多區劃為國家戰略特區,推出傾斜高端產業的政策優惠;韓國陸續建設智慧工業園區,推出產業發展計劃,指明要發展AI與半導體、生物科技和量子技術。香港以往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理念,依賴市場自我調節,這種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如今變化迅速、挑戰嚴峻的新局面新形勢。特區政府必須扮演更積極的主導角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帶領香港成功突圍而出。這正是此次報告一以貫之推動改革的關鍵原因,實現以改革促發展、創未來的目標。
北部都會區約佔香港三分之一的面積及未來主要人口增長區域,具備巨大的經濟潛力。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在今年的報告中,北部都會區發展不僅獨立成章,而且排到了報告第三章的位置。為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報告宣布成立由行政長官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並提出以創新的專屬立法方式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大力推動產業革新,制訂優惠政策包,吸引高增值產業和高潛力企業落戶香港,顯示本屆特區政府不再被動等待市場行動,而是主動出擊,制訂清晰的發展策略,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增強香港競爭力,充分體現出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作為當家人和第一責任人的擔當進取和破格思維。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記者會上表示,北部都會區是戰略發展區域,對此心急如焚,要做到拆牆鬆綁,「在政策方面,不會再在時間或程序上輸給其他地方,要盡力與其他地方競爭。」
報告提出,特區政府會結合市場力量,透過靈活批地、稅務優惠、資金補助和人才培育等優化措施推動產業發展。這正是「高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的具體實踐。
報告一方面強調鞏固香港金融、法律等傳統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包括先進製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與數據科學等,以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提升經濟效益。在市場格局和創新科技急劇轉變的現實情況下,特區政府致力鞏固優勢、聚焦產業革新,讓香港在全球競爭中搶佔先機,是香港轉變發展思維、順應時代潮流、激活發展動能的應有之義。
報告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是落實公務員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香港公務員隊伍高效專業、廉潔奉公,在國際上有良好口碑。強化部門首長的責任擔當,有利於破瓶頸、補短板,持續優化工作流程,不斷提升特區政府的治理效能,為民服務精益求精。
改善民生是施政的初心願景,報告用最大篇幅闡明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領域政策,着力提速提質增進民生福祉。李家超指出,「改善民生是我施政的最終目標,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多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在當前公共財政承受壓力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推出精準措施改善民生,善用資源解決民生「堵點」「痛點」,展現了特區政府施政為民的情懷和負責。
綜觀整份施政報告,可以看到特區政府堅持改革、破除藩籬的決心和意志,凝聚最廣泛社會合力,帶領全港同心同行,砥礪奮進,將美好施政藍圖化為生動現實,充分釋放推動香港前行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東方之珠繼續綻放更加璀璨光芒 。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