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2025施政報告 高端科研】港推動航天科技發展 億元資助挺太空經濟 港研月面作業機械人已具雛形 將隨「嫦娥八號」探測器登月

2025-09-18 04:35:26 香港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建設及支持太空經濟,透過推出「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提供逾一億元資助。圖為2022年舉行的香港航天科技貢獻國家展覽。 資料圖片
●位於元朗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現已成功招聘數十名專家。 資料圖片

香港科技發展潛力優厚,在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路途上持續創出佳績。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施政報告聚焦多個高端科研領域,完善香港創科建設策略布局。其中包括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建設,及支持太空經濟,透過推出「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提供逾一億元資助,至今已有6個研發項目獲支持。另由InnoHK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研發的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亦已具雛形,未來將會隨國家「嫦娥八號」探測器登上月球進行科學探測。●香港文匯報 記者 楊盈盈

李家超表示,香港將以三大創科園區、五大研發機構為主體架構,推動創科發展,匯聚世界人才,並以香港研發平台支持航天科技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支持惠民科研,及引入龍頭創科企業落戶香港。

有關航天科技方面,他提到,國家已把「商業航天」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香港來說,我們具有國際化優勢及雄厚科研實力,多間大學積極參與國家航天項目,加上具備投融資優勢,有條件推動航天科技及太空經濟發展。」去年特區政府已在InnoHK平台下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支援國家「嫦娥八號」任務,消息人士透露,中心研發的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至今已有雛型,進展理想。

支持5大學共6創科項目

此外,施政報告亦提到,創新科技基金旗下的「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已撥出逾一億元,支持大學六個創新科技研發項目,消息人士指當中共涉及五間大學獲得支持,其中香港理工大學有兩個研發項目,而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則各有一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則會同步研究簡化低軌衛星的牌照審批,加速商業航天服務發展,亦會持續增加流動通訊基建設施並推動未來6G應用;另港投公司亦會推進與商業航天和太空經濟有關聯的投資。

港AI研發院料明年完成籌建工作

特區政府近年圍繞三大高端策略科研領域建設全新的研發機構,施政報告提到,其中率先成立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創科局正推進其開展兩條中試線的組裝,而生命健康研發院,以及香港人工智能(AI)研發院,則於明年內完成籌建工作。

施政報告又表明,會提速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聚焦可持續發展、能源、先進製造及材料,旗下的研發中心將於2026年上半年成立。消息人士補充,第三個InnoHK平台現時已收到十數項申請,預計最後會資助5間至8間研發中心,預計每個領域有2間至3間,另外,落戶於元朗微電子中心的微電子研發院現時已成功招聘數十名專家,正購置相關設備。

在加速新型工業化方面,施政報告亦下調「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申請門檻,項目總成本最低要求由3億元調低至1.5億元,並為聘用相關技術人員提供配對資助,鼓勵更多智能生產設施的建設,及考慮為個別企業提供所需的支援措施。目前計劃共收到9項申請,其中3項已獲批涵醫藥和半導體領域,連同政府的5億元在內共涉17億元投資成本,另4項申請正進行審查,2項因不符條件而被拒。

創科與產業相關措施(部分)

推動航天科技 支持太空經濟

●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批出逾億元支持大學六個研發項目

●簡化低軌衛星的牌照審批,推進商業航天和太空經濟關聯投資

推動AI和數據科學產業

●預留10億元明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30億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支持大學吸引AI領域國際頂尖科研人物來港,帶領前沿科技基礎研究

●今年內會推出北區沙嶺約10公頃數據園區發展用地作市場招標,提供先進算力設施,推動數據及AI相關產業發展

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

●吸引藥企落戶香港,進行罕見病藥、高端腫瘤藥及先進療法製品等臨床試驗和治療,並透過河套的「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讓藥企在港深同步開展試驗

●籌備成立國際臨床試驗學院,培育大灣區臨床試驗人才,舉辦國際高峰會議和論壇等

●醫管局將成立「引進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辦公室」,將符合病人利益及具成本效益的創新藥械主動引入香港

推動新能源產業

●建設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產業鏈,與內地政府協商,帶領一間全球主要SAF供應商的本地企業在大灣區發展

●制訂氫能標準認證,在港島及九龍設立公眾加氫設施,推動更多試驗項目落地

●推動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預計明年上半年在環保園啟用

加速新型工業化發展

●提速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聚焦可持續發展、能源、先進製造及材料,旗下研發中心將於2026年上半年成立

●下調「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申請門檻至1.5億元,鼓勵建設更多智能生產設施

●2026/27年度啟動「創科產業引導基金」

加強產學研聯動

●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加強大學教授及科技企業高管互動,加強產學研聯動

●鼓勵應科大與內地和海外龍頭企業加強合作

支持惠民科研

●引入新科研技術義肢,全額資助在本港截肢者免費配置使用

資料來源:施政報告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